泉港,是泉州北部的一个区,境内有天然良港肖厝港,气候温和,船只林立。
在无数优美的乡镇村落中,后龙镇土坑村显得尤为引人注目,村庄三面环山,南临海湾,属实是一块风水宝地。
土坑村又名“涂坑”,此地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20°左右,徐徐海风吹风,四季如春般宜人。
别看土坑村名字似乎不太高雅,但这里却是国家颁布的中国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土坑村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明朝永乐年间,至今已有六百年的年岁,比如今很多新兴城市都要古老许多。
村内坐落着一幢幢古色古香的闽南特色民居,红砖白石、秀气的燕尾脊,在空中弯起一道道美丽的弧线。
这便是泉州十大古民居之一的——刘氏古民居建筑群。
恢弘的建筑群鳞次栉比,最高峰之时,这里拥有明清古宅四十多座,然而有些老建筑年久失修,无人照应下轰然倒塌。
好在如今的古民居已然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留下的二十七座古民居,终于可以得到完善的保护。
在这样一个颇为偏僻的村落,为何会拥有如此数量庞大的闽南古厝呢?
这就要从久远的六百年前说起了,那时候还是大明朝的江山,朱元璋的儿子燕王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变”,将侄子朱允赶下了台,自己做起了皇帝。
刘氏祖先刘宗孔曾经牵扯其中,为了躲避新上位的永乐皇帝,他从莆田秀屿区漂洋南渡,来到了今天的湄洲湾南岸的泉港区。
那时候的土坑村,还是一片荒地,长满了野草树木,鸟雀在此繁衍生息,一派粗野的自然景象,毫无人烟之气。
在土坑村刘氏的族谱中记载:宗孔公生长秀屿,而更远谋燕贻。爰渡海而南,览此地之形胜状如凤凰展翼,势若驰马缭环,勃然兴曰:此真可为聚族区也。
刘宗孔是个读书人,一看这地理形势,枕山面水,真可谓繁衍生息的风水宝地。
果不其然,刘氏族人繁衍至今,人丁兴旺,已传代二十多代数万人口。
以刘氏祖祠为中心,当年刘宗孔的两个儿子居住于南北两侧,他们的后代便以此为界,盖起了磅礴的民居院落。
雕梁画栋、珠围翠绕的古厝群中,又以清代土坑村首富刘端弘的“三落双护甲古厝”最为出名。
刘端弘,乾隆年间购置了18艘海上商船,专用内外的贸易,靠着聪明的经商头脑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不久他便飞黄腾达,成了村人口中的“刘百万”。
富贵还乡,光宗耀祖“起大厝”,这是每个传统闽南人的愿望,刘端弘亦是如此,在最高峰时期,他在土坑村盖起了18座大房子。
这幢他个人居住的古厝,占地1700平方米,据传有100扇门、42个房间、11个天井。
门前是为高中科举的族人所立的石牌旗杆,共有14对,样式上尖下方,与古代官员上朝所持的笏板有些相似。
整个村落的古建筑包罗万象,完美地展现了明清时期的风俗面貌。
祖先宗祠、宫庙寺院、府衙民宅、当铺商行、书院古井,不一而足。
古建筑上点缀着壮丽的瓷雕,飞龙彩凤、花鸟虫鱼,栩栩如生,与木雕、石雕的神仙方士、佳人才子相映成趣,令人目不暇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