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是上海交通大学历史最悠久、最具特色的学院之一。学院发展始终与民族兴衰、国家命运休戚相关,在时代洪流中铿锵前行、弦歌不辍。学院前身可追溯到1907年,交通大学开中国之先河成立铁道科,6年后定名为土木科。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和基础设施的需求,1943年,交通大学成立造船工程系;1958年创建工程力学系; 1985年,恢复建立土木建筑工程系;1992年成立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1997年成立国际航运系(今交通运输工程系),并成立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2003年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与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合并组建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
历经百余年春秋,船建学院勤耕不辍,始终秉承“饮水思源,爱国荣校”校训,积极发挥学科优势,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2019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总设计师朱英富院士,中国第一台7000米载人潜水器(蛟龙号) 总设计师徐芑南院士,中国第一个海防导弹固体发动机总设计师王礼恒院士,“港珠澳大桥”专业护航、隧道与地下结构工程专家孙钧院士,中国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茅以升院士,中国水利水电工程专家、工程教育家张光斗院士等一大批优秀人才,服务国家民族之振兴。
学院拥有四个学科——船舶与海洋工程、工程力学、土木工程和交通运输工程,承载着学校赋予的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和服务国家战略、区域发展的重要任务。拥有2个教育部“双一流”建设学科(船舶与海洋工程、土木工程)、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船舶与海洋工程、力学)、2个上海市重点学科(流体力学、岩土工程),并建有力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在2019年软科世界大学一流学科排名位居第1名,土木工程学科跻身2019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第27名。 在国家建设海洋强国的关键时期,船建学院主动服务学校大海洋战略,以船舶与海洋工程为核心,土木工程、工程力学为骨干,交通运输工程为支撑,依托学院的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基地、交叉研究平台,对接国家海洋强国、“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战略需求,服务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学科群建设。
学院拥有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深海技术试验大型科学仪器中心、海上智能装备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水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公共建筑和基础设施数字化运维重点实验室、工程力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支撑船海、力学、土木工程、交通运输等多学科创新与交叉的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平台,船海工程试验中心、船舶操纵与控制实验室、水下工程实验室、水声工程实验室、动力装置及自动化实验室、船舶与海洋工程CAD/CAM实验室、智能交通与无人机应用研究中心、船舶数字化虚拟现实实验室、船舶与海洋工程内波实验室、船舶先进制造实验室、土木工程实验中心等一批世界级研究设施为科学研究、教书育人提供国际水平保障,服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科技成果转孵化和经济社会发展。
学院现有教职工411名,其中师资队伍137名、研究队伍96名、支撑队伍59名,拥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185名,国家级人才计划31名,省部级人才计划25名,在站博士后84名。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 名、 中国工程院院士4 名、特聘教授和讲席教授8名、2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3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项目获得者 1 名,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1 名,上海市领军人才4名,闵行领军人才3名。学院始终将师资队伍建设摆在优先战略地位,致力于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建设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积极打造“近者悦而尽才,远者望风而慕”的人才生态。
学院现有在读学生2152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750人,硕士生823人,博士生579人。学院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注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深入推进以价值引领为核心的“四位一体”育人理念。学院拥有精品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上海市精品课程7门。学生在全国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等科技竞赛及社会实践活动中累计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百余项,本科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实践计划的比例超过八成。同时,学院近年每年超过70%的应届毕业生进入国家重点单位、行业就业,奔赴到祖国需要的大江南北。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