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现设有建筑学、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和智能建造四个本科专业,其中土木工程专业创建于1985年,四个专业都是学校重点建设专业,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和建筑学专业是安徽省综合改革试点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建设专业,2014年土木工程专业被学校遴选为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首批四个“专业特区”重点建设专业,土木工程专业为安徽省一流建设专业。目前四个专业在校全日制本科生近1200人。

      学院现有在职专任教师56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 14人,讲师24人,助教11人,专任教师中有博士18人和在读博士2人。教师中有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2人、国家注册规划师1人、国家注册测绘师2人、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6人、国家二级注册结构工程师5人、国家注册造价工程师2人、国家一级建造师4人、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1人、国家注册环保工程师1人、国家注册公用设备(暖通空调方向)工程师1人、国家注册公用设备(给水排水方向)工程师3人。

      近三年来,全院教师承担省部级等科研、教研项目4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有24篇被SCI或EI等国际权威的检索期刊收录,主编参编教材11部。学院设有建筑学、土木工程、力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和智能建造五个教研室和建筑与土木工程实验室,实验室设有力学电测、建筑结构、建筑材料、测量、土力学、BIM机房(包括AUTO-CAD制图、PKPM计算、工程管理和工程招投标等软件训练)、施工管理模拟训练、建筑物理、建筑模型制作、建筑构造和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实验室等26个实验分室,各专业实验室齐全,实验仪器资产总值约2500万元。三个专业在上海、深圳、北京、皖南、合肥、六安等地建有学生专业实习基地,目前拥有2013年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长江精工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2015年省级皖西学院-广联达BIM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为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提供良好的平台。

      近年来,各专业招生一直保持良好的势头,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竞赛多次获得一等奖,各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获得用人单位的赞誉,毕业生考研率位于皖西学院前列,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以上,连续多年荣获学校“就业先进单位”称号。

 

土木工程(本科)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创新精神,能在房屋建筑、地下建筑、道路桥梁的设计、施工、管理、教育、投资、开发等部门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的中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建筑材料、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桥梁结构、工程监测、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路基与路面工程、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等。

 

建筑学(本科)

学制:五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建筑学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设计方法,获得建筑师职业技能基本训练,具备基本设计能力和初步研究开发能力,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建筑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能从事城市与建筑领域内的规划、设计、开发、咨询、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主要课程:建筑制图与阴影透视、建筑绘画、建筑设计基础、建筑设计原理、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建筑力学、建筑构造、建筑物理、建筑设备、计算机辅助设计、建筑师业务、居住区规划与住宅设计等。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本科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有创新精神的中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能从事建筑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市政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工业水处理工程和水资源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和管理工作。

主要课程:工程力学、给水排水管网、建筑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给水工程、排水工程、水泵与水泵站、水力学与水文学、水质分析化学、土建工程基础、水质工程学、水处理微生物学、水处理系统运营与管理、水工程仪表与控制、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工程测量、水工程施工等。

 

智能建造(本科)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面向未来国家建设需要,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较好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掌握智能建造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宽广、实践能力突出,有较强的跨界发展能力与创新能力,具有一定国际视野,能面向未来、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建筑材料、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桥梁结构、智能测绘、Python程序设计、智能控制、传感器与智能感知技术、智能机械与机器人、土木工程大数据与云计算、装配式建筑设计与施工、土木工程智能施工、BIM技术原理及应用、智能施工组织与项目管理等。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