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是新疆高校建筑工程高等教育领域教学科研力量最为雄厚、专业门类最为齐全的工科学院。根据中央关于开展新一轮对口支援新疆工作的精神,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土木与水利学院土木工程系,全面对口支援新疆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历史沿革」
新疆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前身为原新疆工学院建筑工程系,1977年开始筹建,1978年招收第一届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本科生,2000年12月原新疆工学院与原新疆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新疆大学,2001年4月新疆大学建筑工程系更名为新疆大学建筑工程学院,2009年7月由新疆大学北校区搬迁至新疆大学南校区。
学院在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并重,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978年招收首届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本科生,1985年,招收建筑学专科生;1987年招收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测绘工程专科生;1989年开始招收土木工程专业(交通土建方向)本科生;1994年招收首届测绘工程本科生1995年招收首届建筑学专业本科生;2000年招收首届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本科生,2001年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本科生;2002年招收首届城乡规划本科生;2002同年获结构工程(二级学科)硕士学科授予权;2004年招收工程管理首届本科生;2005年取得建筑与土木领域工程硕士授权点;2006年获得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2011年获得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2014年获得工程管理(工程硕士)授权点。同时,2014年土木工程专业、2015年建筑学专业分别通过了全国本科专业评估;2019年获得建筑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
「专业设置」
学院下设4个系(土木工程系、城市建设系、建筑与城市规划系、测绘工程系),一个中心(实验中心),7个本科专业,其中4个为自治区人才急需紧缺专业(自治区共52个),一个自治区级土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一个自治区建筑结构与抗震重点实验室。其中,土木工程专业是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国家特色专业、自治区重点专业、自治区创新创业示范专业,是自治区唯一通过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的专业,并获得了《华盛顿协议》下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成功进入了全球工程教育的“第一方阵”。建筑学专业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是自治区唯一两轮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评估的专业,并获得了《堪培拉协议》下国际互认的建筑学学士学位授予权。工程管理、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城乡规划三个自治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拥有自治区精品课程2门,即钢结构基本原理和混凝土结构设计基本原理。
「在校学生数」
学院现有48个本科行政班,本科在籍学生1421人,各类研究生500余人,学生合计近2000人。
「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方面,学院现有自治区“天山学者”1人,校级“天山学者”6人,享受自治区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人。现有教职工126人(含1名援疆干部),其中教授、副教授41人,高级工程师6人,高级实验师1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34人,博、硕士学位110人,取得全国注册建筑类工程师40余人次。现有自治区教学名师1人,校级教学名师2人,宝钢优秀教师4人,全国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建筑学专业)。
「学科建设」
学院现有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土木工程、建筑学);两个专业硕士授权点(土木水利工程和工程管理);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学专业通过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组织的全国高等学校专业教育评估;土木工程专业,入选92个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校名单,成为新疆大学第一个通过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的工科专业;学院拥有自治区级土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自治区建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级重点学科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一个校级重点实验室(绿色建筑与人居环境实验室),一个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自治区精品课程2门(钢结构基本原理和混凝土结构设计基本原理),校级精品课程5门,本科生校外实习基地21个。
「科研方面」
学院近三年获批纵向项目共47项,批准经费686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获批8项;发表科研论文272篇(其中SCI收录25篇),其中,高水平论文57篇;产出29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成果。
学院周密部署、有序开展与企业对接工作,支持、引导、鼓励并督促教师积极走出去联系企业单位,学院近三年备案横向科研项目共59项,项目合同金额共1292.6万。
学院现有2个自治区级科研平台:建筑结构与抗震重点实验室和新疆土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优势资源为条件,以良好的试验设备为手段,积极开展实验与科学研究,不断凝练特色研究方向,提高内涵建设水平,积极地服务于自治区乃至国家基础设施建设。
为了建立面向专业领域研究前沿的系列科研团队,落实大学科研服务社会、参与国家及自治区重大和关键基础设施项目,以现有专业教师中具有博士学历或高级职称及学术业务骨干为科研团队带头人,成立了“结构抗灾韧性与工程咨询”、“岩土稳定与工程防治”、“绿色与节能建筑”、“测绘与地理信息”、“水安全保障与智慧水务应用”等14个科研团队。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