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革命精神,追寻红色足迹
1932年12月,徐向前率领的红四方面军主力自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战略转移,突破重围,经陕入川后在川陕边党组织和川东游击队配合下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
“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版图扩大到了中国的西部,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特别是四川军阀的反动统治,唤醒川陕地区劳苦大众汇成投身土地革命的伟大洪流,也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积蓄了巨大的能量。
毛泽东曾称赞川陕根据地“是扬子江南北两岸和中国南北两部间苏维埃革命发展的桥梁”,“在争取苏维埃新中国伟大战斗中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和意义”。为纪念这段在中国革命进程中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2006年,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在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红寺湖开工建设,而负责设计任务的就是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这段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被设计师们匠心铭刻于场馆之中,通过一座建筑立体呈现。
巧用“大地艺术”,叙说红色故事
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是川陕革命根据地在陕西唯一的纪念馆,占地69.8亩,总建筑面积5240平方米,展陈面积4200平方米,由展陈馆、爱国主义教育广场、纪念碑、何挺颖烈士纪念广场共同组成。馆内有1500多件川陕苏区红军革命器械、生产生活工具、石刻标语、文件资料等革命历史文物。
建设之初,为了用活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让革命精神得到更好的挖掘和弘扬,让近百年的峥嵘革命岁月赫然呈现,设计师们详细阅读了《徐向前传》等书籍,对红四方面军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进行了深入了解。
为了在视觉上更好地还原历史场景,生动再现当年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革命活动,设计团队在选址上下了很大功夫。设计师走访了汉中市各区县,足迹踏遍河谷山川,通过对革命历史的学习研究和多次实地考察,最终与当地政府共同选择了南郑区红寺湖畔。设计师匠心独具,用建筑语言勾画出“陕南红了半边天”这一主题,来呈现川陕苏区革命活动的历史全貌。
“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强调了一种象征性,我们希望把革命的力量和信念通过建筑体现出来。”中建西北院专业总建筑师秦峰说。设计团队采用“大地艺术”的表现手法,将纪念馆主体建筑与红寺湖秀美的自然风光巧妙结合,打造成一片“红色沃土”;用雕塑式手法,将体块组合与地形相结合,如同大地中生长出的建筑镶嵌着一颗红星,象征着“红色印记”;通过分析川陕革命、红四方面军历史,力图表现艰苦卓绝的抗战场景,突出革命信念,立意为“红星照我去战斗”,展现出“红色历程”;建筑依山而建,就地取材,充分使用山体石材进行砌筑,以简约抽象的形式构成气势磅礴、浑然天成的建筑形象,展示了革命时期的“红色力量”;中央庭院里的小红军雕像,象征着革命火种绵延不绝,革命血脉永远传承和延续,立意为“红色血脉”。
“红色沃土”“红色印记”“红色历程”“红色力量”和“红色血脉”五个主题,利用红寺湖畔的建筑规划和整体设施,将建筑与自然相融合,使汉中独特的自然生态和文化历史有机结合,充分表现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核心精神与时代力量。
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
川陕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的重要根据地,拥有光荣革命传统和丰富红色资源。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在向后世讲述当年革命先辈感人事迹的同时,更传递着峥嵘岁月中国共产党昂扬奋斗的红色精神。
对于中建西北院的建筑师而言,能够让建筑传承红色精神,是一件无比自豪的事。通过朴素的建筑语言让革命历史得到直观呈现,让老百姓看了有体会、让党员学后有升华,正是建筑师的职责所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的建立,在展现陕南红色精神、见证光辉党史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红色经济的繁荣发展。
近年来,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所在的汉中市深入挖掘红色旅游资源,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依托,把红色旅游景区打造成开展主题教育的实践课堂,开发红色旅游研学项目,推出一批以红色旅游资源为主体的“红色旅游小镇”“红色旅游乡村”等品牌。
如今,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已成为陕南弘扬革命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红色圣地,现已创建成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省党史教育基地、廉政教育示范基地、理想信念教育基地,是全国百家红色经典旅游景区和陕西省三大红色旅游景区之一。纪念馆自2011年3月25日免费开放以来,已累计接待观众130万余人次,单日最高观众接待量超过5000人次,在全省乃至全国形成了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时光荏苒,沧桑巨变,英雄的足迹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湮灭,红色的记忆并没有在历史的深处褪色。新的百年征程已经开启,中建人将赓续红色血脉,继续在党的领导下砥砺前行,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继续拼搏进取,留下坚实的足迹。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