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之窗南京讯(文/崔爱霞 童心 图/刘元)8月21日,记者从江苏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获悉,截至目前,江苏已有79个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累计公布命名624个省级传统村落和 381组传统建筑组群,提前完成“十四五”“有效保护1000个省级传统村落和传统建筑组群”目标任务,11条经验做法入选住房城乡建设部可复制经验清单,为全国传统村落保护提供 “江苏方案”。
立法先行筑根基,构建特色保护体系
江苏在传统村落保护上始终坚持“法治先行”。2017年,全国首部省级传统村落保护规章《江苏省传统村落保护办法》颁布实施,明确“县申报、市推荐、省审核认定”程序,推动保护工作步入法治化轨道。2023年,江苏启动省级传统村落挂牌保护,统一设计的保护标志与体现江苏乡村特色的徽志同步亮相,为 624个省级传统村落挂上“金字招牌”。
通过常态化摸底调查,江苏实现76个涉农县(市、区)省级传统村落全覆盖,并创新将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建筑组群纳入保护范畴。如今,从苏南水乡到苏北古村,传统风貌与现代生活和谐共生的图景处处可见。
活化利用赋新能,传统村落“活”起来
保护不是将村落“封存”,而是让其在时代浪潮中焕发新活力。江苏将传统村落保护与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深度融合,624个省级传统村落中,236个创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324个建成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在集中连片保护方面,苏州吴中区、宜兴市、昆山市先后入选国家级示范县,南京溧水区等12个县(市、区)成为省级示范片区。通过“苏乡贷”累计获批307亿元信贷支持,1.92亿元省级专项资金精准投放,传统村落从“单点守护”迈向“集群发展”。
文旅融合聚合力,乡愁记忆可触摸
“青砖黛瓦诉往事,小桥流水载乡愁”。江苏通过多元举措让传统村落“被看见、被记住、被热爱”。《寻梦乡愁·江苏传统村落图鉴》专题片全网热播,22个村落建成数字博物馆,“传统村落江苏行”等活动吸引百万网友参与。
文旅融合让古老村落焕发新生机。苏州陆巷、明月湾,无锡阳山村等成为网红打卡地,30条美丽田园乡村游赏线路串联起环太湖、大运河沿线风光。2025年春节、五一期间,江苏省传统村落及特色田园乡村举办文化活动2800余场,接待游客超1214万人次,带动乡村旅游收入达7.15亿元,实现“保护促发展,发展强保护”的良性循环。
擘画未来新蓝图,文脉传承向远方
江苏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一级巡视员陈浩东介绍,江苏将持续完善传统村落保护法规体系,动态更新保护名录,建立评估退出机制,推进100个保护发展提升项目。同时,深入挖掘村落文化基因,编写村史村志,摄制“四季”宣传片,培育非遗工坊、农耕体验等新业态,让文化血脉代代相传。
“传统村落是城乡融合的‘双面绣’,一头连着历史文脉,一头系着未来发展。”陈浩东表示,江苏将继续探索保护与发展并重的新路径,让传统村落成为承载乡愁记忆的精神家园,为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注入深厚文化底蕴。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