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之窗江苏讯(文 祝富/图 鲁茂亮)“举办技能大赛的目的就是以赛促训,打造高素质建筑产业工人队伍,助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江苏省建筑产业现代化促进会会长陈晨在装配式建筑职业技能决赛现场介绍。2月22日,首届长三角区域“中江杯”装配式建筑职业技能决赛在江苏省泰州市开赛。这是长三角三省一市首次共同举办建筑领域技能大赛。由三省一市层层选拔的74支参赛队、197名选手,展开装配技能理论与实操的同台比拼。                                                     

23日上午,各主办、承办单位的领导和嘉宾出席了决赛开幕式,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书记费少云宣布比赛开幕。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张钧在开幕式讲话中表示,2016年国务院发文明确长三角地区为国家装配式建筑发展的重点推进区,经过这几年的发展,长三角区域已成为国内装配式建筑产业技术最先进、供应链最完善、产能最高、运用最广泛的区域之一。开展区域内装配式建筑职业技能竞赛,是长三角区域落实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一次生动实践,有利于培育造就一支知识型、学习型、创新型的现代化建筑产业工人队伍,有利于推动长三角区域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协同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加快推动长三角区域建筑产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中江国际集团副总经理屠亚星在开幕式致辞时提到,中江国际集团作为江苏省唯一的省属国有建筑企业,在2018年投资组建了集装配式建筑研发、设计、制造、物流及建造于一体的江苏中江装配式建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其泰州生产基地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完成建设安装、顺利投产,并迅速打开了市场。三年多来,先后获得“江苏省新型建筑工业化创新基地”、“江苏省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基地”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装配式建造是国家大力推行的建造类型之一。保障装配式建筑质量,建筑工人的施工技能水平是很重要的一环。”大赛总裁判长、上海兴邦建筑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俊说。本次决赛为期三天,设置了预制混凝土构件制作、预制混凝土构件安装和预制混凝土构件套筒灌浆3个赛项(工种),每个赛项分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两个部分,理论分占30%,实操分占70%,主要考查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政策以及生产运输、吊装、施工等产业链的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

“首先要用吊机把预制件吊起,精确送到指定地点,并进行安装。”23日上午,天气阴霾倒春寒记者感觉非常湿冷,比赛现场参赛选手完全没有在意户外只有2℃,选手们一丝不苟,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来自江苏代表队的一名技术工人表示,该比赛项目叫预制混凝土构件安装,是日常施工中经常碰见的场景,主要考察技术工人安装的精准程度。                                                     

模具拼装进度检查,组装缝隙误差需小于等于1毫米,不然要扣分……记者在预制混凝土构件制作比赛现场看到,裁判详细考察选手的每一步操作,有50多个评分要点。“对选手来说,不是把工作做完就可以,我们强调构件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一个预制构件乃至一栋建筑的质量可靠,就取决于过程中每一个动作是否规范、细节是否按要求实施。只有每个细节做到位了,工程质量才有保障。”王俊说。

江苏省建筑产业现代化促进会副会长韩建忠介绍,装配式建筑和传统建筑业差别很大。现在居民普遍感觉盖房子的速度快了,质量更好了,这就是大规模实施了装配式建筑的结果。装配式建筑就像搭积木,源头是设计,按照图纸在工厂内进行预制件的制作,在施工现场现场进行安装。这样减少了施工环节建筑垃圾的产生,提高了施工效率和质量。

据统计,2022年长三角三省一市建筑业总产值近9万亿元(全国31.2万亿元),占全国建筑业总产值的28.8%。2020年9月25日,为推动长三角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和联动融合发展,三省一市建设主管部门签订了《长三角区域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战略协作框架协议》。协议签订以来,以装配式建筑为代表的新型建筑生产方式,在区域内得到长足发展。2021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平均比例达到44.26%,高于全国20个百分点,上海更是达到了93.1%,为加快推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赛前的竞赛活动组委会会议上,各主办单位商定长三角区域装配式建筑职业技能竞赛将按照每年一次成为常态化的赛事,并由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轮流主办,下届主办地为浙江省。希望通过竞赛进一步带动长三角区域百万城乡建设职工岗位练兵,为深化长三角区域合作、更高质量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技能支撑。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