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9月19日,基建工程兵22支队集体改编为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简称中建八局或八局),隶属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及其经营载体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八局成立30多年来,弘扬红色基因,传承军旅文化,深化改革改制,创业创新发展,成长为2020年新签合同额5575亿元、营业收入3066亿元、实现利润111亿元的“中建排头,行业领先”企业,成为国务院国资委表彰的“中央企业先进基层党组织标杆”。本文王红生战友以《从基建工程兵22支队走来的中建八局》,记叙中建八局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发展历程,以此纪念在人民解放军璀璨群星中闪烁过的基建工程兵部队。中建八局作为实体单位,前身是国务院、中央军委于1970年11月18日批准成立的基建工程兵西安指挥所。1973年8月因建设辽阳石油化纤总厂(简称辽化)需要,番号改称22指挥部,1978年4月番号改称22支队。

      部队在陕西施工时,管辖211、221、851大队,建设辽化扩编为6个大队,即调出851大队,从21支队调入201、207、208大队,新组建212大队,兵力满员时超过3万人。辽化竣工后,部队分赴京、津、鲁、苏4省市,继续承担国家和省市重点工程及兵种基地建设任务,直到1983年9月“兵改工”,管辖6个团改编成为旗下的6个法人公司;又通过内部资产重组,成立11个直营公司。

▲基建工程兵22支队改编为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改编大会现场

      历史溯源,中建八局所属单位,211、221部队都是诞生在解放战争烽火硝烟中的华东、西北野战军所属部队,有着红军、八路军和新四军血脉的野战劲旅;201、207、208部队则是北平和平解放起义部队。1952年2月,这些部队奉命转型从事建筑工程施工,任务转变、身份转换由此开启。后经1955年5月“兵改工”,1966年8月“工改兵”,整编成为以“劳武结合,能工能战,以工为主”十二字建设方针指引下持续发展壮大的基建工程兵部队。

      中建八局前身22支队,在成立初期坚持“三线”建设施工,先后在陕、甘、川、渝、豫等省市承建了22个大中型项目,建筑面积129.44万平方米,道路319千米,建安产值2.85亿元,较有名气的工程有甘肃永登638工程、6726工程,陕西阎良172厂、蓝田向阳工程、渭南卫星测控中心、汉中813工程,四川涪陵432厂、万县455厂,河南济源531工程等。这些项目大多地处山区,交通不便,施工困难,加之“文革”干扰,物资匮乏,部队发扬人民军队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吃苦耐劳,拼搏奉献,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先后有15名官兵因公献身,6人被评为革命烈士,其中211大队班长陈俊鹏、战士张耀明在陕西蓝田辋峪河水暴涨时,奋勇抢运物资设备英勇牺牲,分别被追授为革命烈士,追记二等功。

      22支队1973年9月开进辽化工地,到1983年9月撤改成为企业,又建成了48项国计民生工程,建筑面积145.48万平方米,建安产值9.91亿元。特别是建设“辽化”,最早开进辽化厂区,在荒山坡地沟壑间平整场地、修筑便道、引水通电,为辽化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工程启动后,社会上的人不看好军队能够建设厂房、楼房和化工设备,法国等西方专家也不相信中国军人能安装世界一流的裂解装置。

      部队官兵顶着压力,群策群力,勇闯难关,高速优质建设辽化,为中国和中国军人赢得了荣誉。1976年,支队完成建安产值10196万元,成为基建工程兵部队年产值过1亿元的佼佼者,获得国家建委通报表扬。208大队被誉为“吊装大王”的张志刚,指挥用双扒杆和卷扬机联动办法,整体吊装高49.96米、直径3.12 米、重185吨的D305A塔,准确就位,塔起灯亮,连在现场观看的法国专家都称赞“太神奇了”。

      部队建设辽化5年间,先后组织会战50多场次,以3万兵力完成全部单项工程的47%,生活区任务的76.3%,在会战辽化的数十家建设队伍和10万建设者中,成为名副其实的主力,部队也因辽化建设一战成名。随后,22支队奉命承建中国重汽济南厂房、南京烷基苯厂、徐州淮海水泥厂、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渤海油田基地、基建工程兵总部基地等工程,始终展现出“南征北战的铁军,基本建设的先锋”风采。建成投产的南京烷基苯厂,经国家和江苏省组织专家验收,认定合格,1983年获评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

      22支队在工程施工中磨砺部队,在攻坚克难中培育人才,211大队工程师陆锦康,研发多项新工具新设备,被表彰为“技术革新能手”,当选党的十大代表。建设辽化时涌现出的“硬骨头战士”黄雪官,“雷锋式战士”张宝田,被辽化建厂指挥部树为“十大标兵”,黄雪官说的“只要骨头不散架,就要拼命建辽化”,成为辽化建设者的钢铁誓言,至今仍被辽化厂史列为“硬骨头精神”。

▲一等功臣姜本领

      208大队铆焊连班长姜本领,勤学苦练技能,熟练掌握了5种特殊材质不锈钢炉管焊接技术,他焊接成型的产品一次检测合格率100%,连早先不信任中国军人能够焊接精密设备管线的西方专家也赞不绝口,姜本领被基建工程兵政治部授予一等功,树为“焊接技术能手”。

      工程师任正非,克服一无图纸、二无样品、三无经验等困难,反复琢磨,多次试验,研制成功“浮球式标准压力发生器”,既解决了检测设备仪器不足问题,又填补了我国质量检测仪器方面的一项空白,任正非被树为“勇攀高峰的科技尖兵”,荣立二等功。

      22支队重视科技创新研发,在“三线”建设时的陕西蓝田向阳工程1号真空试验台、7414工程4车间,分别获得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

▲科技尖兵任正非

      208团研发应用成功的“油罐气顶对接法”和发明的“浮球式标准压力发生器”,201团研发应用的“13000立方米移动式混凝土搅拌站”,在1978年3月全国首届科技大会上受到表彰。

      22支队在基建工程兵序列十多年间,听党指挥,为国奉献,心系人民,筑造军魂。1978年7月29日唐山地震后一天,支队奉命抽调31名军人组成救援医疗队,连夜开赴震区抢救伤员。

      他们无惧高温酷暑,坚持高强度工作37天,救治伤病员2315人次,转送伤员380人次,消杀防疫4个生产大队12个自然村,被唐山市抗震救灾指挥部表彰为“抗震救灾先进医疗队”,20名官兵受到嘉奖,3人荣立三等功,1人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抗震救灾表彰大会。

      临近撤改的1983年7月中旬,南京市大厂区三合圩在连天大雨、江水超警情况下突然决口,洪水淹没了长芦乡普桥大队的田野村庄,人民生命财产遭遇严重危险,驻宁的211团接到命令,抽调12连迅即奔赴长芦乡抢险救灾,班长杨太平带领4名战友组成抢险小组,多次出没于深水激流旋涡中,先后奋战6小时,救出9名群众和一批物资。

      当饥饿困乏的杨太平发现战友李军被卷入洪水时,用尽全力将李军推到水缓处,自己却被旋涡卷走牺牲,他的事迹受到基建工程兵、南京军区表彰,被南京军区追授为“抗洪抢险英雄”,南京市大厂区政府在长芦乡给杨太平修建了纪念亭,立了纪念碑。

      与此同时,22支队党委在部队撤改的1983年,特殊年份的特别情况,兵种党委允许支队亏损165.5万元,也就是说可吃国家补贴。支队党委提出“多完成任务,不发生亏损,不吃补贴”的要求,实际完成产值8070万元,实现利润308万元,创造了基建工程兵一个支队撤改当年不吃国家补贴的骄人业绩。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