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以前比起来,现在确实轻松了很多。”在凤桐花园的施工现场,一名工作人员对时代财经说道。
凤桐花园位于佛山市顺德区,这是碧桂园旗下建筑面积将近13.76万平方米的住宅楼盘,截止到今年年中,碧桂园拥有3157个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项目,但凤桐花园却是特殊的一个。自去年6月份,博智林的地面整平机器人在8号楼首次完成地下室施工以来,凤桐花园已经接待了一批又一批的访客。它是博智林建筑机器人首个商业应用的项目。
建筑行业是一个古老的行业,尽管发展历史悠久,但“盖楼”始终是一门传统的手艺活,这门原本需要大量人力、重复劳动且强度大、风险高的“手艺”,如今还同时面临着用工荒和老龄化的双重难题。
作为公司初创阶段的“亲历者”,常先伟感触良多,他告诉时代财经,这几年行业已经发生了肉眼可见的变化。他同时也见证博智林在智能建造领域从0到1的成长过程。2018年7月碧桂园正式切入建筑机器人赛道,全资创立了博智林,经过了3年的发展,目前博智林已有18款建筑机器人进入商业化应用阶段,覆盖18个省份近120个项目。
常先伟加入博智林时,这家肩负碧桂园多元化与传统行业转型使命的机器人公司才刚刚成立不到一年,当时博智林的机器人项目基本处于立项前的调研阶段。如今,位于凤桐花园的中转站已经停满了机器人,鲜丽的颜色使得它们极具辨识度,一下子就吸引了人们的注意。
在采访的过程中,常先伟带着时代财经来到了凤桐花园在建的7号楼12层,目前,这一层楼有4款机器人在同时作业,包括测量机器人、混凝土天花打磨机器人、混凝土内墙打磨机器人和楼层清洁机器人。
这是为装修施工打好基础的一个阶段。测量机器人采用先进的Al测量算法处理技术,通过模拟人工测量规则、使用虚拟的靠尺和角尺等工具,完成房间数据实测实量,包含拼缝、龙骨及爆点等区域,并将数据上传云端;而根据测量机器人提供的数据,混凝土天花打磨机器人和内墙打磨机器人,则可规划路径,进行全自动地打磨和修复,为后续装修施工提供良好的基面。
以测量机器人为例,机器人可在2-3分钟内完成单个房间实测作业,测量效率较人工提升2到3倍,且可根据测量结果自动化生成报表,依靠技术进行测量得到的结果也比人眼更加客观和准确。打磨机器人方面,“机器人打磨80平方米的作业面,一般需要1个小时,但同样的面积换由人工操作,则需要2-3个小时”,常先伟称。
“我们看着这么多机器人,逐渐地从简单的功能样机、到工程样机,到进入工地进行真正作业,目前多数机器人已经可以满足90%左右的施工面积覆盖率”,常先伟表示。然而,这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希望未来能把每一个建造过程进行工艺拆解,再将每一个过程“对应的机器人研发出来”。
实际上,博智林成长的过程并不容易,因为这并非简单地只是一个新的业务,而是挑战建筑行业从劳动密集型转向产业现代化的技术变革。作为智能建造赛道最早入局者之一,目前已取得十分显著的成果。今年2月初,住建部发布《关于同意开展智能建造试点的函》,确定全国7个项目开展智能建造试点工作,其中便包括凤桐花园。
常先伟告诉时代财经,这不仅意味着博智林相关技术和产品的成熟,更重要的是它们可面向整个建筑行业进行普及推广。
目前,博智林在研46款建筑机器人,其中绝大多数通用于现浇混凝土工艺与装配式建筑施工,并形成了混凝土施工、混凝土修整、砌砖抹灰、内墙装饰等12个建筑机器人产品线。
尽管博智林已经取得了可观的阶段性成果,但常先伟和他的团队依然将大量的时间投入到工地上:“每周至少要去2-3次工地,特别是在工程样机试用的时候,我们至少有30%的时间要在工地上反反复复地测试”。
实际上,无论是在机器人项目的研发过程,还是产品正式交付使用之后,与施工人员面对面交流是这个团队一直坚持的事情。“我们要第一时间获得产品的使用情况,包括了解它的稳定性和相关数据,以及使用起来不方便、容易出现故障的地方,这些信息我们每周要从真正使用机器的人口中来获得。”
“在跟他们交流的过程当中,他们说的所有事情我们都会按时记录下来,虽然有时候技术也不是万能的,不一定能够去满足人们最大的期望,但至少可以改善,我觉得这个很重要。”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