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头柴油发电厂建成于1980年代,它紧邻深圳沙井古墟,作为沙井岗头村办工业区的一部分,改革开发初期为沙井村和相邻城中村供应电力。随着深圳电力供应被国家电网完全覆盖,该电厂于十几年前被废弃。由于年久失修,电厂废墟已经成为危房。为了建设宝安蚝乡湖公园,电厂废墟以及周边建筑物按计划将被完全拆除,并于2019年10月开始启动拆除工作。
沙井村民大厅-电厂废墟新生
建筑师发现了这个电厂废墟,被其独特的时间印迹之美所打动,希望通过设计实现“电厂废墟新生”(Rejuvenation of Power Plant Ruin),随后,趣城工作室在设计方案中提出把电厂废墟改造成“沙井村民大厅”(Shajing Village Hall),将废墟作为工业遗产进行保护和活化,使其获得新的价值。主要从物质性和精神性两方面让废墟再生:
废墟的物质性再生
旧的废墟实体、结构和细微痕迹得到最大程度保留,废墟的混凝土结构经过加固后全部被循环利用;另一方面,新的钢结构和玻璃等材料和体块,或插入、或包裹着旧废墟,它们相互编织、交融在一起,含混了新与旧的绝对界限,使得整个建筑成为连续生长的有机体,犹如老树发新芽,“新”从“旧”中自然萌发、自然生长出来。
废墟的精神性再生
从废墟上重生的沙井村民大厅(又名蚝乡湖文创馆),作为向沙井村民和深圳市民开放的公共空间,提供创意、休闲、服务等功能;另一方面,沙井村的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活动可以在此汇聚,包括:村史展览、民俗仪式、祖先追忆、家族议事、文化交流等。某种意义上,被茅洲河紧紧环绕的沙井村民大厅,犹如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精神性空间。
把旧工厂转变为新祠堂
深圳是一个经济特区,也是中国发展最快的大都市,在郊区仍然存在大量的城中村和古村落。受到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影响,许多传统社区的公共空间都受到损毁,尤其是具有精神意义的场所,比如祠堂、传统书院、寺庙等,它们或因年久失修处于衰败状态,或被转做它用。在此背景下,随着人们日常生活的改善,他们的精神生活却趋于贫乏。
另一方面,有许多空置或利用率不高的建筑,比如旧工厂、旧仓库、旧商场等,它们散布于城市的各个角落,亟待被重新利用成为新的价值空间。因此,怎样才能利用工业化时代的这些废弃、低效建筑,赋予其新的公共属性,让它们成为类似祠堂、书院、庙宇式的精神性空间?这是一个难题。沙井村民大厅的主要设计构思,就是基于可持续设计的理念和方法,吸收在地空间文化特征,通过抽象化的转换,把旧工厂转变为新祠堂——即具有更广泛市民性的新公共空间。
典型的广东地区传统祠堂,一般包含了七种空间要素单元:影壁、门楼、前院、正厅、后院(花园)、房舍、廊庑,这些空间要素单元在平面上大致遵循从前向后的序列分布,廊庑环绕周边。我们试图将上述传统祠堂的空间结构,运用到到电厂废墟改造设计之中,由于电厂的尺度较大,不能简单套用祠堂的形式,而是需要在三维空间上进行巧妙的衍化与变形。最终,沙井村民大厅呈现出来的是一种介于祠堂和工厂之间的中间状态。
月洞门大厅
正厅是祠堂最主要的活动区域,也是最具有精神性的场所。电厂大厅的高度最高达到了17米,为了创造适合于该尺度的空间氛围,也为了增加采光量,并且加强室内外视线的通透感,我们在大厅和后院之间设置了一个直径9米的玻璃月洞门。月洞门是广东本地最具认知感的建筑元素之一,在住宅、园林等日常生活空间中被普遍使用。放大尺度之后的月洞门,在当地人心中产生了强烈的空间认同,月洞门大厅也立刻成为许多沙井村民喜爱的活动地点。
保留废墟构架-墟构
改造中最大程度地保留了电厂废墟的主体混凝土框架结构,包括基础、梁柱和南北两侧的砖墙体。由于年久失修,这栋建筑已经成为危房,因此需要对所有保留部分实施加固。混凝土梁柱系统的加固方法,主要采取植筋法,用新增钢筋混凝土包裹旧基础和旧梁柱,放大基础和梁柱截面,提高力学性能。屋顶旧钢桁架拆卸下来,翻新后被部分重新利用,同时还参照原桁架选型新增了钢桁架屋顶。
废墟构架的保留,不仅涉及结构部分,还包括一些坚固的构造物。比如,大厅上空南北两侧的混凝土吊车梁被保留下来,吊车梁以及墙体上遗存的方形窗洞和圆孔(用于安装电厂通风管道之用)成为整个“墟构”的一部分,它们叙述了一段历史,也为空间增加了意外的随意感和神秘性。
立体漫游长廊-墟空
电厂建筑的废墟体本身,就是最值得环绕、游览和观看的审美对象。废墟所包含的诸多时间痕迹,需要用心灵去体会,用手指去触摸,用身体去体验。因此,从一开始,建筑师就设想在整个建筑的上上下下和四周,设置立体的漫游长廊。这个长廊时而位于室内,时而位于室外,如同花园中不断分叉的小径,吸引人们探索建筑的每一个角落。
由步道、楼梯、露台、环廊等构成多条游览路径穿插于建筑之中,这些路径相互重叠、交叉,激发起人们探索废墟的欲望。人们在游览过程中,时而可以纵览全局,时而可以微观细节,甚至可以看到建筑某个打动人心的剖面。新旧杂糅的空间分布状态,创造出上下连通、内外交错的多重空间孔洞——墟空,这些变化多端的小尺度空间强化了废墟的身体性体验,也使得建筑具有了迷宫般的气质。
废墟中的庭院-墟园
在先前的拆除行动中,电厂的东西两侧山墙和屋顶局部已经被拆除了,建筑师顺势而为,增加了前院和后院。前院名为“光影庭园”,是占据了一个柱跨空间的狭窄庭园,正午时分,当斑驳光影撒进院落,或许能引发人的怀古幽情;后院名为“废墟花园-墟园”,四边保留了部分废墟墙体和废墟梁架,围合成一个可以进入游览的有趣花园。
地方文化的复兴
沙井村急需能够适应年轻人生活方式的“新祠堂”,因为村中的古老祠堂大多数处于闲置、毁损、待维修状态,仅留下老人们在看守。沙井村民大厅(Shajing Village Hall)改变了人们对祠堂的固化认知,从一个电厂废墟转变为公共空间,改造后的建筑如同一个空间媒介,吸引年轻人来此汇聚,并进而关注已经衰弱的古老村落,诸如舞狮子、螳螂拳、粤剧等传统在地文化,也可以籍此机缘逐渐恢复。
从物质工厂到精神工厂
该项目是一个小的实验和探索,建筑师希望对中国当前正在进行的城市更新运动具有启发性。它旨在以与工业场所兼容的方式诠释和振兴传统空间文化,通过“村民大厅”这种新型公共空间的建造,使当地社区产生丧失已久的文化凝聚力。某种意义上,我们不仅仅需要改造一个旧工厂使之变得重新有用,更需要在现代城市的一切废墟之上重建个人和社区的精神世界,从而将“物质工厂”转化为“精神工厂”。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