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武宿国际机场T3 航站楼建筑面积38.1 万㎡,与楼前综合交通中心、停车楼及配套的酒店、办公共计56.1 万㎡。北京建院、兰德隆& 布朗与山西省院组成设计联合体共同参与投标,虽然很遗憾最终未能中标,但方案的构型和造型设计都非常不错,在评标时也获得专家评分第一名。机场航站楼属于大型交通枢纽建筑,设计中最重要的就是构型和造型。构型即功能布局,是整体设计的基础;造型是建筑最受关注的部分,航站楼作为城市的门户,往往需要体现地域性特色。

一、构型设计

1.1 航站区规划

太原武宿机场已建成两座航站楼,本案规划设计的T3 航站楼位于现状航站区的东侧(用地呈平行四边形,比较狭长,与城市主路网呈45°斜交),规划的外部交通为双向进场,较为复杂,航站楼前有两条地铁的接驳,新、老航站楼也需要衔接,场地从西向东存在3.5m 的高差,这些都成为了设计的难点。


经过前期的构型比选,结合方案38 万㎡ 的体量及4000 万的年旅客吞吐量,航站楼采用前列式主楼+ 四指廊的开阔港湾构型。航站楼前有地铁接驳、综合交通中心及配套酒店和办公,两侧是工作区,虽然北侧区域属于规划红线外,我们也做了整体综合开发的城市设计。

1.2 航站楼功能与旅客体验

航站楼有三层,值机与安检在三层,标高10.5m, 候机区在二层标高6m 的平层 ,主楼和指廊的连接体内集中布置沉浸式景观和商业,在提升整体服务水平的同时对旅客流线有较强的导向性。

利用场地3.5m 的高差设置了三级台地,在地势较低的西侧指廊设置了国际到达的下夹层,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也实现了整个航站区的土方平衡。

在旅客体验方面,为最大程度地缩短步行距离,国内采用分区安检的方式,国内旅客安检后最远步行距离540m,国际旅客最远步行距离400m。主楼后部的陆侧区域设置了一个屋顶平台,可以直接观赏飞行区飞机的起飞降落、滑进推出的景象。

1.3 平面布局

航站楼三层为旅客的值机区、国内安检和国际联检的区域,旅客安检后可下至二层的候机区。

二层为国际和国内候机区,完全平层,国内为进出港混流,国际部分设置在到达区的下夹层。

首层包括国内、国际行李提取厅、迎候厅、远机位厅和贵宾区等旅客功能,迎候大厅国内和国际行李厅出口之间做地面开口,并在航站楼与轨道站厅之间建立便捷的客流通道和共享的建筑空间。

二、造型设计

2.1 航站楼整体造型设计

山西省是我国古建筑遗产最多的省份,有广为人知的晋祠、佛光寺大殿、应县木塔、云冈石窟、悬空寺等众多古建筑,业主明确提出航站楼设计需体现晋风晋韵,因此在造型设计中主要考虑了对中国古建筑的现代演绎。

基于简洁整体的规划构型,主楼和指廊借鉴古建筑坡屋顶形成连续的屋面,整体造型舒展大气。楼前的综合开发用地沿主楼和交通中心的放射轴线展开,解决了平行四边形用地不对称的问题。

主楼造型采用四坡屋面(庑殿顶),具有典型的唐代建筑的特点:出檐深远,斗栱雄大。建筑共有七大开间,中脊两侧翘起,类似古建筑中的鸱尾。指廊的天际线在人视角度天然形成了对主楼的拱卫态势,使建筑形象更加突出。正如《诗经·小雅》中对建筑的描述:“如鸟斯革,如翚斯飞”。

主楼与指廊的结合部分采用古建筑中经典的院落式布局,融商业、休闲、景观、展示为一体,提升旅客体验。

2.2 航站楼室内造型设计

主楼大厅采用树状支撑的大跨度结构,最大开间(明间)为95m,大厅视野开敞通透,为旅客带来震撼的空间体验。同时,巨柱的支撑结构也是对传统古建筑斗拱结构的抽象和再现。

树状支撑承托了屋顶的中脊,形成带型天窗,将采光、遮阳、照明、通风、机电等功能统筹起来进行一体化设计,整个结构逻辑较为清晰。

航站楼室内吊顶选用了较为典雅的木色,幕墙每跨之间的吊顶没有像现代建筑般做齐,而是向上收分,更有开间的感觉,同时也是对古建筑中装饰—“雀替”的现代化表达。

太原武宿机场T3 航站楼进行了构型和造型统筹设计,既在功能上寻找构型设计的最优方案,同时将构型与具有强烈地域性特色的造型设计相融合,达到了“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建筑效果。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