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设计集团(TJAD)建筑设计四院于2020年成功中标林芝市工布江达县医院整体搬迁(县人民医院、县藏医院)项目,目前项目已完成施工图出图,进入施工配合阶段。
工布江达医院项目是二级甲等综合医院,设计团队结合当地藏医院与现代综合医院诊疗功能一体化设计模式,融入区域性文化,在整合了既有医疗建筑基础上,力求探索藏区特色医疗建筑形式,让医院成为焕发生命活力的心灵疗愈圣地。
本项目位于我国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工布江达县,处于藏南谷地向藏东高山峡谷区过渡带,呈深切割的高山河谷地貌,平均海拔3420米。总用地面积约22204.92平方米。一期规模总床位数140床,日门诊量420人次,总建筑面积22407.56平方米,其中地上新建建筑面积17207.88平方米,地上已建建筑面积4328.39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871.29平方米。一期新建建筑包括综合医院、藏医院、食堂、污水处理及垃圾回收站和变配电站,改建建筑包括妇儿中心和原设备用房。
融合
建筑的本土可适应性
工布江达,藏语意为“凹地大谷口”,顾名思义,其所处的地形地貌处于高山河谷之中,一条尼洋河谷贯穿全县,两侧高山林立,景观波澜壮阔;当地气候温和湿润,降水适中。
建筑体量从场地中自然生长,呼应周边环境形态;通过形体回应山体及尼洋河谷走势,采用框景手法对应景观节点,利用环境切割建筑体量;通过风环境模拟布置风洞位置以减少风沙涡旋,西北向小窗与东南向大窗形成对比,以回应抵御寒冷气候的采光需求。设计通过建立一个共享平台,将既有妇幼医院与新建综合医院、藏医院联动整合,形成了一条连贯而高效的路径联系,功能紧凑且空间丰富。
体块生成
传承
立体空间下的藏医诊疗模式
当地的主体民族是藏族,人们相信转经相当于念经,是消灾避难、修积功德的最好方式,能够带来心灵的慰藉。然而其现有的医疗条件不足以满足藏民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同时,现代医学理念的缺失导致民众就医意愿逐步下降,传统的藏医文化与藏医特色诊疗方式也面临失传的风险。
因此,设计团队希望通过整合医疗资源,创造符合功能逻辑的医疗空间,以满足诊断、治疗及相关使用的需要。针对传统藏医文化的发扬与传承,设计尝试以特色节点统领藏医文化空间的设计,串接藏药浴、藏医病房、藏医门诊、藏医文化展厅,形成交汇融合的藏医特色诊疗空间。
光塔剖面
疗愈
建筑与光的生命源泉
现代心理疗养强调内在和谐创造外在的丰盛和喜悦,亲近自然使人更易保持身心健康,这与藏民的疗愈理念不谋而合,设计团队以光的疗愈为主题,统领光塔、采光天窗、彩色天窗等多元形式,形成别具特色且弥漫着日光的疗愈空间。
日光疗愈空间
院区整合了集聚的医疗空间组织功能,提出了创新的护理单元平面,在病房休息空间设置了“疗愈平台”直达室外,借由“疗愈路径”引导,延续转山和转经的意象,通过曲折盘旋的疗愈路径,抵达屋面的观景台,通过宏大的自然场景形成“疗愈景观”,在疗愈路径上,通过框景、对景等多维手法,将自然疗愈景观引入建筑,提升自然疗愈功效,旨在从心灵层面促进疗愈功能的拓展。
疗愈路径
建构
在地营造之中回应藏地人文
藏族建筑多采用传统建造工艺,形成了形体分明、肃穆庄重的建筑风格。本地区特有天然土质材料也代表了西藏地域性民族建筑风格,墙体色彩上白色是主流色,赭红色的女儿墙和边玛草在藏族文化形象上往往与“庄重”与“庇护”联系在一起。在此基础上也派生了特征明晰的细部设计传统手法。
边玛墙和砌块涂料外墙
在建筑的细部设计之中,我们借鉴了当地传统的建造工艺,在入口坡道处的近人墙面,行人触手可及处,使用传统工艺边玛墙作为饰面保温材料,增加墙面变化,削弱高墙尺度,重现手工建造的传统工艺。
在立面主体材料的选用上,采用自保温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作为围护材料,直接涂刷当地特有的奶白色涂料,通过砌块肌理的变化,形成当地具有藏地特色的石材砌筑的肌理。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