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文章在阐释城市诸多要素系统、空间尺度和功能构成上的多重复杂性的基础上,指出城市设计的实践环节中常常存在宏观和微观相脱节、理念与实施相脱节以及蓝图和场景相脱节等问题。在此引入了城市设计的穿透性思维,以诠释城市设计由大及小、由知而行和由控到建的整体系统性方法。以四川天府新区城市设计实践为例,阐释城市设计的穿透性,并基于三个穿透性特征进一步提出穿透性城市设计的实践路径。


城市孕育了人类文明,人类文明塑造了城市。面对工业文明时期城市高速扩张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城市问题,城市设计日益成为我们塑造城市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城市设计所关注的内容也由传统的美学和功能,经由人文和社会逐渐扩展到生态和智慧等领域[1]。尤其是随着国土空间规划的推进,城市设计已延伸到更为广域的空间,成为贯穿于国土空间规划全过程的重要方法[2]。同时“生态文明”和“人民城市”等理念的提出,也使得城市设计趋向于将自上而下的目标落实和自下而上的场景实现进行双向结合,呈现出一种由宏观到微观更为广域的纵深性,同时其内涵也呈现出多系统、多类型和多价值共同叠加的状态和趋势[3]。


面对城市设计所表现出的更为系统化的状态,单一专业背景的设计师较难应对诸如不同尺度、不同要素和不同功能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科技等相关多目标的共同达成[4]。因此,未来的城市设计需要关注更多层次的尺度和更全专业的融合来共同支撑,同时也要求城市设计师以更为广域的视角和更为多元的价值判断,以穿透性思维来理解和把握城市设计这个工具。


1 当代城市设计面临的城市多重复杂性


1.1 城市要素系统的多元性

城市是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在空间上的投影,是人类高密度聚集并持续演进的聚居地。城市的空间形态是城市所承载的人类与城市构成要素共同作用及共同演进的结果[5]。城市不是简单地由建筑、道路、场地和设施等聚合而成的物质整体,而是一个具有多样生态系统共构并育的有机生命体。


我们对城市的理解能力往往决定了城市设计的理念。当我们在完成一个城市设计时,或囿于知识的局限,或由于背景资料的缺失,往往会只知其一,而忽视其他。我们可能会关注城市保护而忽视城市活力,或者关注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社会的公平等。城市要素系统的多元性,要求城市设计必须深入理解多要素共同作用的城市形态形成机制,并基于相对均衡的多重价值判断进行设计决策[6]。对城市形态形成的深层要素,诸如社会、经济和政治以及现实条件的穿透式理解,也对城市设计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 城市空间尺度的多层性

城市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结构的复杂巨系统,因此城市空间体系也呈现出整体性和层次性的特征。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现代城市规模的快速增长和社会分工的优化,为避免城市摊大饼发展带来的蔓延危害,当前城市空间结构日趋呈现多中心和组团化趋势,使得城市空间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的关联越来越密切。在高密度的城市空间环境中,建筑个体以建筑群体中的“部分”的方式存在于城市空间中,而建筑群体又成为更大范围的城市片区中的部分,城市空间系统的结构体现出层级和分形的特征。城市空间的层级自上而下一般表现出由城市总体到片区、地段和单体的层级序列,城市设计与城市空间的层级相对应的是总体层面城市设计、片区层面城市设计和区段层面城市设计[7]。


城市空间尺度的多层性要求城市设计要处理好“全局”与“一域”的关系。城市设计需要有整体观和全局观,一方面基于层级结构对城市各个局部进行统筹以获得整体性的高效运作,另一方面通过对“服务于整体”的局部设计,获得局部的差异性和功能适配。因此在城市设计实践中,面向空间导控的大尺度城市设计和面向实施的小尺度城市设计处于一种整体与局部的穿透式的动态关联之中。


1.3 城市功能构成的多样性

城市既因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整体价值而存在,也因多样化人群的生活而精彩。城市空间要满足生产、生活、市政交通与游憩景观等多样化功能的需求,城市设计因此要对多样化的人群需求做出响应,形成互相关联、有机交织的功能活动组织。随着社会的进步,居民的需求从“物质文化需要”逐渐转向“美好生活需要”,城市设计需要在组织日趋复合化的城市功能基础上,更加强调如何将城市设施与人的活动进行有机地组合,进而产生多样化的场景空间[8]。

场景空间不仅是多样化场所的功能承载,更是生活的诗化表达,需要以社会学和美学原理等为基础,以特定的文化价值为导向,从整体的视角来协调界面空间、公共设施、景观环境等的布局和设计,将多样性的人群、设施和活动有机而紧密地关联在一起,从而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和人群吸引力的特定空间场景,承载高品质的美好生活。


2 应对城市诸系统的城市设计穿透性思维


正是由于城市设计在诸多要素系统、空间尺度和功能构成上的多重复杂性,在城市设计的实践环节中常常存在宏观和微观相脱节、理念与实施相脱节[6]以及蓝图和场景相脱节的问题。


城市设计一般认为起源于“建筑设计的扩大化或者广义化的建筑设计”。从国际视野看,欧美国家由于城市化进程趋于稳定,因此城市设计实践多为局部性、依托于原有较为稳定的城市结构的小型项目,由于地段“局部性”和“激发活力”等特点,建筑师较多地介入了城市设计相关项目事件。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速城市化带来的中国城市设计实践,由于其与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阶段的差异,而呈现了量大面广、尺度规模大、内容广泛等特点,更因其与城市规划的协动关系,而带有了社会发展、土地管理和资源分配等与城市规划相关的属性[1]。


在传统认知上,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专业分野——城市规划偏重于土地利用和功能布局,城市设计则更多局限于形体环境的设计和塑造——使得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常常呈现出相互脱离的现象。然而城市物质环境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均以该系统作为作用对象,专业的分野并非非此即彼,而是需要融合互动。


虽然在原城市规划体系中具有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层面,且在《城市设计管理办法》中也提出了总体、区段、地块三个层级的城市设计,但在城市设计实践中总体呈现的仍然是整体与局部的脱离。规划背景的城市设计偏重于管控,而建筑背景的城市设计偏重于设计,这之间缺乏的是整体协作和层级传导。同时也存在城市设计领域在宏观层面缺乏建筑理念和技能、微观层面缺乏规划战略和技术的问题[9]。

实际上,在近年来的大量城市设计实践当中,城市设计与法定规划体系多层次、多向度和多方式的融合贯通[1],已经逐渐成为城市设计发挥其空间品质提升作用的重要手段。此外,在大多数情况下,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空间形态做出的“长程”管控,这期间充满了商业开发、政府行为和企业活动的种种不确定性。宏观层面的规划理念难以转化为具体的实施行动,宏伟的设计蓝图与具体的空间场景之间往往存在着巨大的鸿沟,而不同开发主体之间亦难以对具体化的空间场景达成一致的共识[10]。


因此,我们需要一种穿透性的思维和方法,贯联整个城市设计体系,而时下推进的国土空间规划为实现整体统筹和分层传导,提供了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契机。为实现从整体到局部,从理念到行动,从功能到场景的系统性贯通,在此可以引入城市设计的穿透性思维,以诠释城市设计由大及小、由知而行和由控到造的整体系统性方法,我们也可以称之为“穿透式城市设计”。


“穿透”,有贯通的释义,明《讲义 · 一贯》中提道,“便四方上下、往古来今一齐穿透”。这里意指透过表面形态抓住事实本质,打破彼此孤立的子系统之间的壁垒,以全局思维系统性地看待问题。“穿透式城市设计”正是基于透过纷繁复杂的城市形态,抓住城市空间的形成机制,并采用有机论和控制论相结合的系统性思维,运用于城市治理的作用机制来进行城市设计实践。城市设计的穿透性既是由宏观到微观的空间系统性思维,也是基于城市多重系统叠合的生态有机性思维,更是一种基于生态文明思想的空间规划的治理性思维。


3 穿透性城市设计的三个实践路径


城市设计作为一门基于经验的应用学科,必然是一个由知而行的整体过程,离开城市发展的本真之道的实践必然是落于技术的局限。如何实践城市设计的穿透性思维,本文拟以四川成都天府新区城市设计实践为例,阐释城市设计的穿透性,并以穿透性城市设计的三个特征进一步提出穿透性城市设计的实践路径,即:由理念到行动的穿透——共生性,由全域到一域的穿透——层级性,由功能到场景的穿透——多元性。


3.1 由理念到行动的穿透——共生性

城市设计理念是建立城市设计理性和逻辑的根本所在,这种理念不仅统领而且贯穿于城市设计的各个行动环节。天府新区城市设计是以生态文明和公园城市为背景,其核心是围绕着共生性理念贯彻到城市设计的各个行动环节之中。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基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共生,永续发展的战略性抉择。生态文明新时代城市设计的核心理念是把城市看作以人为本、生活与生产融合、与自然互生而并育的有机共生体[11]。城市设计以城市物质空间环境为作用对象,通过协调并构建城市中人的行为活动、自然生态保育与人工建设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来回应城市的共生性理念。


在天府新区的城市设计实践中,我们首先将构建城乡人工环境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共生的整体格局作为公园城市的核心理念贯穿于城市设计实践当中。基于公园城市建设背景,我们提出“拥绿发展”的空间布局模式,将自然元素融入城镇空间布局,使城镇空间与生态空间呈现出“城在园中,园在城中”的有机相融状态[12]。将生态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结构的新骨架,结合自然山水条件,以大尺度生态廊道区隔城市组团,有机布局多级生态廊网体系,组织和串联城市功能组团,实现蓝绿空间和城市空间的共生共融。城市空间布局形式以水绿生态空间网络为空间骨架,构建弹性可生长的多中心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13]。


共生性理念不仅是总体城市空间布局的核心纲领,而且贯穿了城市设计各个行动环节。在生态安全格局框定的城镇发展边界基础上,以“三级廊道+三级组团”为城绿空间组构模型,形成北部商务会展组团、中部科学城组团和南部文创城组团三个一级组团,三条大尺度生态廊道作为三个一级组团之间的生态分隔。共生性理念的提出体现在城市设计全域范围,一级组团内部通过二级廊道划分二级组团,三级生态廊道体系形成一体化的生态空间网络,强化自然生态空间与城镇空间的交融互渗,塑造城绿交融的组群式城镇空间形态。

基于共生性的城市有机生命体模式


共生性城市设计理念的确立,决定了方案中特别关注对“生态价值”的彰显与转化,从而改变了单一的沿路发展的城市空间拓展方式,建立了以沿水、沿绿发展为主导的空间引力模式,引导功能产业、文化景观、生活服务、品质塑造等要素拥绿聚集。蓝绿空间在二级组团中不再作为功能组团内部的简单的空间隔离,而是通过可进入可参与的休闲游憩功能强化,成为城市空间的纽带和休闲活力的中心[14]。

基于共生理念的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总体城市设计总平面


3.2 由全局到一域的穿透——层级性

谋全局而定一域,谋一域而顾全局。城市空间结构在时空上具有层级性特征,因此我们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空间层级出发,将自上而下的导控和自下而上的反馈相结合,采用全域到底、分层定纲、场景落实的方法,实现从全局到一域的设计实践穿透。


天府新区的城市设计实践采用的是从全局至一域的分层协动工作方法,从宏观、中观到微观三个层次系统地践行公园城市共生性理念。


在宏观层次的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总体城市设计中,通过划定城绿空间格局、统筹城乡全域空间、明确公园城市标准等三个方面的工作确立新区的总体城市空间框架[14]。

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总体城市设计


在完成总体城市设计之后,渐次完成了天府商务会展功能区、天府科学城功能区和天府文创城功能区的分区城市设计深化工作。通过明确主导功能布局、划分开发管理单元和划定重点设计片区等几方面的工作落实总体城市设计的空间意图,明确片区空间控制要求,与此同时也对总体城市设计提出反馈。


天府科学城功能区城市设计


天府商务会展功能区城市设计


在微观层次,以多个重点片区为对象,通过明确各类业态布局、创新城市形态和制订详细管控指引等几个方面的工作,将总体城市设计、片区城市设计的管控要求予以相对固化,并在实施角度全面探索公园城市具体场景的打造。如在天府中央商务公园城市设计[15]中,提出了中央商务花园CBP(Central Business Park)的概念,从面向实施的角度践行公园城市的发展理念。天府中央商务公园以城绿有机共生、轨交步行互联、复合多元活力为目标,进一步践行上位城市设计的共生性理念,实现了从全局到一域的穿透。


天府中央商务公园(CBP)城市设计


3.3 由策划到场景的穿透——多元性

城市功能的多元性造就了城市空间的多样化差异,这种差异既是城市复杂性的体现,也是城市空间场景的魅力所在。然而仅以功能来确定城市空间场景给城市设计带来极大的困惑,城市设计蓝图如何面对城市发展中基于市场带来的不确定性?城市设计乌托邦式的创意是否符合城市开发的现实?答案在于我们要选择一种能穿透功能到场景的理性预期手段。天府新区的经验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引入了理性预期手段——开发策划,另外一方面是引入了基于城市开发不确定性的公共干预机制——总师制度。


开发策划不仅是城市功能落实和城市设计成果的桥梁,也是城市设计向市场开发行为的延伸。这其中既包括开发策略与步骤的投资安排,也包括对未来建成场景的描绘。从广义上讲,城市设计也可以将开发策划作为设计的一部分纳入自身的空间组构以及乌托邦式的空间创意的“大设计”体系之中。


较之于城市规划,城市设计更需要较为明确的功能和项目策划以实现空间形态的塑造和创意。因此,这就要求城市设计师具有从功能到项目再到设计场景的穿透能力,这可以基于设计师的丰富经验,也可以依托项目策划团队的引入。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项目策划,城市设计师难以达成对于未来城市空间场景的预期,甚至难以完成针对性的空间形态设计。


在天府新区鹿溪智谷的城市设计[16]深化过程中,首先确立了从开发策划到场景营造一体化的穿透性方法。将上位规划确立的主导功能通过开发策划进行分解落实,确立了研发办公、居住、游憩、商业服务和健康运动等项目,并据此构建了未来多样场景。基于策划的场景描绘具有对未来预期的相对可靠性,同时多样的场景设计也增强了开发吸引力和共同预期,这种预期共识更促进了愿景的实现。


鹿溪智谷场景营造可以说是由自上而下的规划传导和自下而上的项目策划共同促和而成的。设计理念和分层引导的内容都需要借助场景营造得以呈现。鹿溪智谷的特征性场景包括筑景交融的研发场景、蓝绿交织的生态场景、人文交融的生活场景和创智交互的创新场景等等。


公园城市共生性理念贯穿于城市各层级的城市设计之中,以开发策划为桥梁,通过创意设计形成面向未来的美好场景预期。通过筑景交融的研发场景展现出环境景观与研发办公相互融汇的自然与建筑共生之美,并突显生态价值的转换。蓝绿交织的生态场景是以近自然生态为策略,整合山、水、田、林、湖、草、湿地等生态要素,展现多样的近自然生态场景。人文交融的生活场景坚持以人为本,尤其是要满足成都科学城青年科创人群的需求,塑造有人文特质的生活与工作的交互空间。面向未来的成都科学城,创智交互的创新场景将重点展现未来智慧城市的多种要素。

左图:筑景交融的研发场景:中科院成都分院

右图:蓝绿交织的生态场景:景宴半岛川西林盘

左图:人文交融的生活场景:鹿溪智谷生活街道场景

右图:创智交互的创新场景:鹿溪智谷科创空间场景


4 结语


城市设计已经成为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作为手段,城市设计贯穿于国土空间规划的各层级和各类别规划;作为方法,城市设计在空间规划体系中无处不在。


在国土空间规划宏大的治理体系背景下,城市设计面临着与规划、建筑、景观等各设计类型的整合。借助于大数据,我们也可以预见将大、中、小各级尺度城市设计进行贯通和融合。因此,面临城市这一复杂巨系统,在城市设计中引入穿透式思维,可以促进从理念到行动、从全域到一域、从策划到场景的系统性穿透。面对城市这一有机生命体,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共同作用下,我们需要对城市设计的穿透性给予思考。穿透性城市设计可能会成为城市设计应对城市多元化、多层性和多样性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