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1900年的淮海中路,以其摩登、繁华的历史氛围和商业气质展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兼收并蓄。

而淮海中路商圈更是以日均约100万人次的客流量,充分演绎了海派商业文化的繁荣景象以及历经岁月变迁的生命力。

由PCPA进行改造设计的上海广场坐落于淮海中路的显要街角,是上海改革开放以来最早建设的商业零售场所之一。

上海广场于1997年作为百货商店开业,后于2005年被改造成为购物中心,直到近些年日渐陈旧而亟待更新。

自2018年起,PCPA对上海广场进行了包括室内空间设计及外立面设计的改造。

此次改造旨在让商场的面貌焕然一新的同时重组升级其内部功能,充分适应当下社会的发展需求,进而迸发勃勃生机。

项目总面积3.6万平方米,更新后的上海广场内,零售功能仍位于商场的一至二层,共享办公空间则被引入商场最上部的三层,作为WeWork的中国区旗舰产品。

这一全新的“商办同圈”跨层混合配置为办公和零售的共生共赢提供了绝佳的机遇。同时,如何响应日新月异的市场需求,并将各功能联动,打造为统一社区也成为了这一改造项目所面临的挑战。

广场这一概念,起源于吸引人流聚集的大型室外空间,是充满活力的城市商贸及文化中心;当一座楼宇以广场命名时,其设计精神应该是怎样的?

上海广场改造设计通过打破室内外纵深方向隔阂、强化上下层通高方向互动的设计手法,创造了具有凝聚力的微型城市,溯源和强化了上海广场的内在城市基因。

别具匠心的外立面设计

上海广场原本的建筑体量由两个对比鲜明的部分组成,其本身的性格便是城市化的。

二者从中间分开,保证了横穿场地的人行交通和地下地铁线路的畅通。

建筑的外部改造迎合了原结构的多样性,也强化了上海广场作为“城市延伸”的基调——通透、多元、灵动。

更新后的建筑在三个街角开敞,以欢迎的姿态迎接通过各类交通方式、来自四面八方的访客。

建筑内部犹如城市的缩影,跨越多层高的门头与城市无缝相连。

这些门头宛如城市之窗,通过通透的玻璃立面和大型LED屏展现着室内室外的双重活力;极具雕塑感的入口通过造型和光影点亮了交通流线,吸引着过往行人的注意力。

在半圆形南侧主立面的入口之间,原本封闭的表皮被更新为通透简洁且富有韵律的全玻璃幕墙,平衡了办公空间对充足日光的需求以及零售中心的标志性外观。

低区的零售层幕墙透明度较高,最大化展示着临街商业面。在其上方,渐变的玻璃彩釉图案在各入口之间形成流动的装饰带,赋予玻璃的透明度和反射率无穷变化,激发了多彩的城市律动。

与全玻璃的半圆形立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沿着另一侧金陵中路的阶梯状立面,其设计语言着重展现办公功能空间,和附近的办公塔楼遥相呼应。多个屋面室外露台错落有致,将城市的景致纳入办公配套和活动空间,成为密集都市中的醒目绿洲。

强化交流的室内设计

建筑内部舍弃了原本作为城市通廊的线性流线,主中庭从古典城市广场汲取灵感,引入了环状具有凝聚力的平面布局。

椭圆形的中庭随着高度上升而错动,在保持向心形式的同时,通过精确计算的错置形态使得通高空间富有动感。

社交空间、开放市集和展示屏分布于椭圆的边缘,强化展示与交流,使人联想起城市广场周围千姿百态的建筑立面。

一个大楼梯和一组飞天楼梯占据着中庭的两端。

通过相似的形式语言,前者为地面的活动提供了露天广场式的坐席,后者将三层办公空间串联起来,激发着偶遇的可能。二者交相呼应,将广场包围其中,成为了人们活动的舞台,勾勒出零售和办公空间中看与被看的别样趣味。

在中庭的一旁,略小的两层高的入口空间是来自不同方向的访客的交汇点。

在其上方,三层通高的办公空间专用会客厅通过通透的玻璃幕墙一览都市风景。

电梯厅及盥洗室同样采用了现代简约的设计,统一了整体的风格。

上海广场改造项目始于当下时代对于建筑空间功能的需求,通过商办合一的跨层功能混合配置以及外立面设计,让商场的面貌焕然一新的同时进行了全面升级。在这一项目中,PCPA通过深度参与从策划到后期运营的整体改造流程,总结出高效的城市更新、楼宇更新项目的全新工作模式。

改造设计在原有商场空间结构基础上,通过空间手法满足了升级后的功能需求,并进一步强化了“商办同圈”综合体中各功能联动的共生属性。

不仅如此,改造后的上海广场更是融合了办公、零售、艺术、音乐、美食、脱口秀等多种社群化业态,成为多元化“社群生活方式聚集地”,真正的实现了崭新蜕变,在继承淮海中路精神的同时,以全新的空间设计与布局,迎来了上海广场的发展与新生。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