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年来,在土拍市场上,民营房企表现“沉寂”。
与此同时,被称为“央国平”的央企、国企、城投平台成为了土拍市场的绝对主角。众多地方国企中,还有一个身影悄然登上“舞台”,那就是地铁公司。
地铁公司成为土地市场的新力量
地铁公司入场房地产,给低迷楼市带来一股新势力。
10月17日,机构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前9个月,权益拿地金额top100的企业中,有8家地铁公司上榜,这一数据多于2021年和2020年全年上榜的地铁公司数量之和。
今年上榜的地铁企业,包括广州地铁、厦门轨道交通、深圳地铁、杭铁集团、沈阳地铁集团、合肥轨道交通集团、苏州轨交集团、南京地铁集团,拿地总金额为585亿元,其中广州地铁、厦门轨道交通、深圳地铁甚至还跻身全国拿地30强。
青岛地铁跻身青岛地产销售10强
尽管在拿地金额方面,青岛地铁未跻身全国拿地金额TOP100名单,但在销售端,青岛地产俨然是青岛房地产一直不可忽视的力量。
根据中指研究院的数据,今年前9个月的销售排行榜里,青岛地铁力压华润、绿城、碧桂园、青特等一干老牌房企,以41.9亿元的销售额位列第10位。
漂亮的数据得益于青岛地铁丰富的土地储备。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青岛地铁已有20多个项目落地青岛各城区,而联合拿地是主要趋势。
2017年,青岛地铁联手华润置地打造青铁华润城;2018年,与海尔在即墨联手拿地;2019年,与海尔、动车小镇投资集团联合开发城阳地铁创新产业园项目;2020年,由青岛地铁、华润置业、中嘉建设、中城新产业联合开发国际海洋智区,成为西海岸首个涵盖产业、商业和生活等全业态的产城融合小镇。2021年的土地集中出让过程中,青岛地铁又斩获多宗优质地块。
广东省城乡规划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表示,地铁企业之所以越来越成为地方土地市场的生力军,一方面,因为区域综合开发逐渐成为土地出让的重点;另一方面,也由于热点城市地铁进入大规模开发阶段,房地产业务给地铁建设输血已经成为地铁开发的主要支撑。此外,地铁公司的实力相对雄厚,拿下地块、地铁开通后再卖房子,溢价会比较高。
地铁公司的房地产生意
众所周知,盈利难一直是全球地铁企业面临的问题。即便在国内,因为地铁前期造价非常高,后期维护的成本也很高,盈利的地铁企业屈指可数。
实际上,地铁企业的盈利并不主要依靠卖票。仅从财报表现来看,房地产业务收入占比已成为各城市地铁公司的“大头”。
以深圳地铁为例,财务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深圳地铁的开发业务就占据其营收的主导地位,占比几乎超过50%。
此外,南宁轨道交通2021年商品房销售收入达22.58亿元,占其总营收比例近7成。宁波轨道交通商品房销售额为22.65亿元,占其总营收的69.74%。同年,以35.69亿元的收入进入全国地铁公司10强的青岛地铁,其中票款收入只有4.41亿元,占比不到13%,而青岛地铁房地产开发收入16.25亿元,占总营收的45.53%。
“对地铁公司来说,开发房地产项目具备天然优势,起码地铁公司掌握了地铁开发时间进程和线路,可以说是“稳赚不赔”的业务,而地方政府也愿意地铁公司去布局其它业务。如果地铁企业光靠乘客车资和政府补贴,并非长久有效的方式。”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点评道。
除了房地产业务之外,地铁公司的投资版图还涉及金融业、制造业、物业服务等,甚至覆盖至传媒业。
以青岛地铁为例,据企查查数据显示,青岛地铁以参股、控股等多种方式对外投资多家企业。
青岛地铁全资子公司青岛青铁置业发展有限公司将推动青岛全域TOD战略布局;青岛地铁集团旗下的青铁产投公司则实施“上市公司+”战略,成立一年来,迅速布局4家拟上市公司,围绕轨道交通产业链,规划搭建由产业链股权投资基金群、地铁建设基金群、城市更新基金群构成的百亿产业基金集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