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建筑,

如何接近它,

如何进入它,

如何使用它。


01

成为建筑师的历程中

3件最重要的事

STORY

-


杨旭:


第一件事

在八九十年代,资讯没有现在发达,绝大多数的学生在报考建筑学专业之前,并不了解建筑设计是什么,也不了解建筑师做什么。而我的父母当时是从事工业美术行业,受他们的影响,我从小就有绘画的习惯和爱好,所以要创造一件物体,对我来说是一种比较常态化的习惯。


父母他们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就从事室内设计,他们可能是较早一批绘制效果图的设计师,从那个时候我就隐约对建筑有了大致的概念,所以父母的从事经历对我来说影响还蛮大。


第二件事

我表哥是1988年在同济大学读城市规划专业,他经常带回来很多资料和分享很多知识。所以从那时候开始就大概了解建筑学是怎么一回事。


因为城市规划和建筑学在低年级的时候很多专业课程是相同的。那个时候我就开始意识到建筑设计对我来说比较重要,也深感兴趣。所以在专业选择中,建筑设计是我唯一的选择。


第三件事

毕业后跟随孟建民院士工作了20年,现在回想当年这个选择实在是太幸运了。一次非常偶然的机会,在上一份实习工作结束之后,我来到了孟院士的工作室。孟院士的工作方法、态度和为人,以及他对专业的追求,感染了当时我们几位年轻的同事,最后我们都留下来,并一起工作了20多年。


02

工作中您是一个怎样的人?

CHARACTER

-


杨旭:


我是处女座,对自己要求比较苛刻,追求完美,会非常在意细节,达不到标准就很纠结。这种性格在工作中会给同事、伙伴带来很多不必要的一些压力。例如,建筑师经常去汇报述标,要布置述标现场。模型和展板该如何去展陈,对于业主和评委来说并不在意,但对我们而言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为了保险起见,每次我都会一遍遍的检查所有的物件。每次现场布置,也会做得非常的细致,以致于业主方的工作人员经常误会我们别有企图。


我很包容自己这种性格,孟院士经常说建筑师就是不断的追求完美。孟院士毕业于东南大学,校训是“止于至善”,大致意思是不断追求完美,这样的性格会使我们的工作不断向上走。


03

有没有哪一刻

顿悟了设计的本质?

ESSENCE

-


杨旭:


都说建筑师生涯是从40岁才开始,但近年来建筑师达到成熟阶段的年龄提早了,因为大家所从事的领域和类型不太一样了。大量的建筑师开始独立创立小型事务所,承接很多在大型建筑设计之外的项目,比如小型既有建筑的更新改造、咖啡馆、餐厅的设计。所以他们的从业年龄和实践年龄都大为降低。但相对于我们在一家有4000人的大型设计企业中工作,往往要从事的是很多大型工程项目,年龄和阅历对团队和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


我觉得自己还没有顿悟到设计的本质,还在逐渐的去感知。孟院士在指导我们设计时曾说过:“建筑设计其实是无中生有。”我特别在意场地的现场感,我看场地的时候其实拍照并不多,也不太会去回看在现场拍的照片。在现场,我会在脑海中构想,未来的建筑是一个怎样的状态,和周边的自然环境,和人之间是什么关系,我在现场会有很多这样的思考,所以场地的空间构想一直对我很重要。


建筑师在职业生涯中会一点一点地积累很多小的感受,最后也许会汇聚成大的感悟。这些是来自于对人的感知的一种关注,从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这座建筑,如何接近它,如何进入,如何去使用,我觉得这很重要。


04

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未来的应用,

AI在未来是否有可能取代建筑设计师

THINKING

-


杨旭:


从历史上来看,建筑师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职业。在相对漫长的数千年的人类营建的历史中,先后出现了很多新的技术,这些新的技术在不断的迭代发展,对我们的生活有着很深刻的改变。但新技术一直没有取代建筑师的角色。


从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来看,我认为它可能会取代大部分传统建筑师的工作角色,很多重复性或者是基础性的工作是一定会被取代的。如果我们对此没有清醒的认识,建筑师这个职业可能真的就是要走下坡路了。


建筑师自身的学习能力也很重要,如何在新的时代,新的技术下找到建筑师自己发力的点更为重要。在新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人工智能技术在建筑设计,包括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领域中的运用,会再次助推建筑师对工作的判断,所以我不太认同AI只是一个工具的观点。首先要对工具有了解,有充分的掌握,才能更好的运用。第二,正是由于新技术的运用,才可能激发一些新的路径,这并不是建筑师所熟悉和了解的。


05

让您印象深刻的项目

PROJECT

-


杨旭:


两年前有机会配合孟院士完成了深圳前海国际会议中心项目。建筑面积不大,地上地下加起来只有4万平米。这个项目在疫情期间留给我们的时间非常有限,从设计定案、深化设计、施工图设计以及现场施工,大概不到十个月,这是最近几年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项目。以往总是需要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反复的对比。但这次需要在极短的时间面对很多复杂的技术问题、工程问题,要在短时间内做出迅速的判断,而且确保判断要具有很高水准,不允许出错。


▲深圳前海国际会议中心


该项目负责人是孟院士,虽然在孟院士的统一统筹下,很多的工作都在稳妥推进之中,但我在项目工作中的压力还是非常大。高峰时期,我们大概有30多人驻场解决工程中的设计问题以及项目协调问题。那一刻能感受到建筑师的职业背负着很大的责任,不仅要确保这十个月能如期完成,并且是一个高品质的建筑,还要确保这栋建筑在未来的10年、20年更久的时间内,能够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06

建筑师普遍都很喜欢旅行,

分享一次记忆深刻的旅行

TRAVEL

-


杨旭:


旅行对于建筑师来说太重要了。很多建筑在屏幕上或书本中看,和实际的感受完全不同,那种空间上带来的震撼是平面上感知不到的。


有一年实地参观建筑师的神——柯布西耶的一系列建筑,同行接近20多位设计行业者,包括建筑师、摄影家、室内设计师和园林设计师。开始在巴黎和周边地区,看了很多柯布西耶早期设计的建筑,作品很棒但似乎没有超过大家心中预期。后来参观朗香教堂的时候,所有人都被建筑震撼到,大家各自怀着朝圣的心情去参观那栋建筑,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空间去体会感知,感叹在那时的年代,就能设计出如此杰出的作品。

▲参观朗香教堂


所以旅行对于建筑师而言非常重要。对于柯布西耶、安藤忠雄等世界著名建筑大师作品的现场考察,对我在日后的创作和实践过程中影响深远。


07

在您的兴趣爱好里,

分享一个您觉得最重要的

HOBBY

-


杨旭:


最近两年最大爱好就是和孩子们一起钓鱼。深圳是一个海洋性的城市,尤其是东部地区—大鹏半岛有非常好的海洋资源。


我曾思考过钓鱼到底对我意味着什么?我觉得是身体与思想上的放空。当聚焦在一件事情上时,两只手在鱼竿和鱼轮上,没有第三只手可以碰手机。其实就切断了你和日常工作的联系,会使得你有一两个小时甚至两三个小时不与工作中的人联系,从而彻底让身心得到放松。


08

关于设计的反思

RETHINK

-


杨旭:


现在经常提到的一个词——后疫情时代,这两年疫情对我们的世界和生活有着太大的影响,但放在一个更长的历史中,到底它是什么?现在我们还并不了解。我觉得有两种倾向,有一些团队确实在真正思考疫情和公共卫生安全对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的深刻影响。还有一些觉得更多的是从产品和商业的角度,在给设计寻找噱头。


不可否认的是,疫情对我们的生活,和我们对建筑以及城市的需求会有不小的改变,包括对公众的交往空间,独立的个体空间,可能和以往都会不一样。但这种改变,在今天很难做出精准判断。疫情后的这个世界是什么样,这个世界中的人对城市对建筑有什么新的需求,这些思考对设计企业,对建筑师将有深远的影响。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