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腹地,有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小城,它没有名山秀水,却有4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众多古文化留存,人文渊远,历史厚重;这,就是郏县!
郏县历史悠久早在周康王时就称“夹”,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史料记载。春秋时名夹邑,属楚,战国归韩;秦始置县,隶属颖川郡……悠悠数百代,直至当下,史脉清晰,文化绵连。
郏县境内最有人文历史底蕴的古建,当首属三苏坟。
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虚岁21的苏轼父子三人首次出川赴汴,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沿许洛古道,穿汝州,过郏城。
当行至郏县西莲花山时,也许是思念家乡之故,也许是此山似家乡的峨眉山,他亲切地称莲花山为小峨眉山。并欣然上山,山上温岚风景,令他流连忘返。
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四月,胞弟苏辙由尚书右丞贬知汝州军州事,苏轼绕道汝州来看胞弟,这是苏轼一生中第五次路过郏县了。
兄弟二人再次登临莲花山,再一次欣赏这里的青山秀水,苏轼看山形状若列眉,禁不住又想起家乡的峨眉山来。
回想自己一辈子没有在政治上得意过,贬来贬去,一生穷困潦倒,流离颠簸,如雪泥鸿爪,踪迹不定,不由感怀万千,浮生难料啊!
遂转身给苏辙说:“无论我日后死于何处,也要设法运到此地安葬,并由你为我写墓志铭。”
七年后,苏轼在常州逝世,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安葬。苏轼安葬郏地十一年后,苏辙在许昌逝世,念及他们兄弟情深,其子孙也将苏辙和苏轼葬在一处。
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冬,郏城县尹杨允到苏坟拜谒,谓“两公之学实出其父老泉先生教也,虽眉汝之墓相望数千里,而其精灵之往来,必陟降左右。”
遂置苏洵衣冠冢于两公冢右,成“三苏坟”。
到了明代,郏邑进士浙江右布政使王尚絅为苏轼苏澈兄弟二人建了个石牌坊,额眉为“青山玉瘗”, 两侧楹联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这是苏轼的诗,后边没有题上的两句是:“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兄弟情深,感人肺腑!
青山玉瘗坊
郏县文庙始建于公元954年,规模宏大,几乎是无木不雕,无石不刻。看到上面的四根龙柱了么,全是实木整雕,繁复细腻,技法精致到了极点。
据说徽派师傅和郏县师傅为了比试手艺高低,看谁的刀工精湛,每天雕刻下来的木屑只有两个馒头大小,历时几年才雕刻完成。
木雕龙柱
文庙石刻
你知道大公鸡头上一朵鸡冠花是什么意思么?冠(官)上加冠(官)啊。
瓶子里面插了三个戟又是什么意思呢?连升三(戟)级呀。
还有马(倒)到功成、雁塔题名、鲤鱼跳龙门、龙马河图、三甲传胪……精美的石刻,美好的寓意,你去一看便知。
文庙旁边有个魁星楼,修建时,乾隆年间的郭玮,还捐了资,名字就刻在嵌于墙壁里的碑石上,不信,你去游玩的时候看看有冇有。
冬日的下午,柔软的夕阳照在这沧桑的建筑上,偶尔有一声栖息在院子里千年古松柏上鸦雀 的鸣叫,遥望大成殿檐脊上造型各异、栩栩如生的飞禽走兽、人物车马。
什么叫历史、什么叫沧桑美、什么叫文物会说话,这一刻你绝对能体验到。
郏县文庙,你值得一看!
郏县有多少牌坊、有多少古树,多少名人故居,都已是过去的事儿了,历史运动,世事沧桑,留存下来的并不多。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