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和部品常用尺寸未固化、标准化设计推进缓慢……标准化程度不高会导致装配式建筑成本和造价难以真正降下来,进而影响它的推广和普及。
“省级层面专门为标准化出一个方案,应该是全国首例。”中国中冶装配式建筑(上海)技术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刘威认为,《方案》有两大亮点,一是推动设计、施工、部品部件生产等全产业链标准化,二是强调提高“新型建筑工业化”水平。
具体到《方案》细节,大力推行标准化设计,以厨房模块、卫浴模块、居室模块等为重点,建立多层级通用标准模块,推行装配式建筑模数化、模块化设计方式。“厨房和卫浴模块现在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居室模块是今后突破的重点,从‘模数化’到‘模块化’也是装配式建筑未来的发展方向。”刘威说。
在标准化施工方面,《方案》提出,以预制构件连接工艺和支撑体系标准化为重点,加大标准化施工措施的开发与应用。刘威表示:“很多地方强调提高设计或研发工艺,但很少关注预制构件的连接工艺,这是一个重要变化;另外对施工单位也是一个提醒,需要进一步提升相关技术水平。”
这份不到3000字的文件,在刘威看来,要求非常高也非常具体,“基本上没有废话”“包含的信息量非常大”。“对于装配式建筑行业来说,《方案》很好地描述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于从业人员来说,也让大家看到了自身与发展目标之间的差距。当然,这也意味着要想真正达到《方案》的要求,还需要一个过程。”他说。
《导则》提出了预制构件标准化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以衡量装配式居住建筑预制构件设计的标准化程度。在方案设计阶段,尽可能促进优化功能空间的开间、进深,形成标准化基本功能单元,实现装配式住宅的标准化设计,在满足多样化户型的要求下,降低现场吊装次数。
另外,南京通过对50多个装配式居住建筑项目实际案例常见户型的卧室、起居室、厨房、卫生间等基本功能单元规格尺寸进行分析,提出了以基本功能单元开间尺寸、层高为参数,设定构件标准化规格尺寸的原则,弱化了平面标准化、立面标准化的概念。
比如对于预制叠合楼板,《导则》规定,应“通过基本功能单元进深和开间两个方向实现叠合楼板的预制底板长度和宽度标准化设计”“当楼板尺寸较大需拆分时,应以尽量减少预制底板数量为原则,宜从基本功能单元长边方向进行拆分。”
为了避免装配式建筑设计拆分随意带来的问题,《导则》还确定了各基本功能单元预制构件标准化组合拆分方案,提升预制构件的通用性。此外,采用通用模块和定制模块相组合,实现装配式居住建筑预制构件标准化拆分设计,可根据参数直接从选用表中选取相应构件,一键出图。
当前,国家层面的装配式建筑“1+3”标准化设计和生产体系已经搭建完成,各地还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更适宜的标准化落地方案,推动装配式建筑市场化、规模化发展。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