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届工程结构减振隔震技术交流会在昆明召开,共探行业前沿技术见证昆明长水机场T2航站楼创新实践
(通讯员 郭蕾)日前,第6届工程结构减振隔震技术交流会在云南昆明圆满举办。本次大会由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云南省土木建筑学会、昆明理工大学、《建筑结构》杂志社联合主办,震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亚太建设科技信息研究院有限公司等7家单位共同承办,会议聚焦工程结构减振隔震领域最新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吸引全国建筑系统、行业协会及施工企业的400余名专家学者与代表参会,为推动行业技术升级与高质量发展搭建了高效交流平台。
作为我国减振隔震技术领域的重要盛会,自2017年首届召开以来,工程结构减振隔震技术交流会已成功举办五届,始终紧跟行业发展需求,助力《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建筑隔震设计标准》(GB/T 51408-2021)等政策标准落地实施。本届大会延续“技术创新、实践落地”核心方向,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福霖、江欢成,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汪大绥、任庆英等行业领军人物,围绕“建筑隔震与振-震双控技术”“大跨交通建筑结构隔震应用”“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减振降噪”等主题作专题报告,深入剖析技术难点,分享标杆工程案例,为参会者带来一场兼具专业性与实用性的技术盛宴。
开幕式上,昆明国际航空枢纽工程建设指挥部工程技术专家姜良闽、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工程师姚激分别致辞,会上肯定了交流会在推动减振隔震技术产业化应用中的重要作用。中建三局副总经理王开强以《探索现场工业化建造-系列施工作业集成平台技术(CIP)的发展与展望》为题发表演讲,系统阐述CIP技术在现场工业化建造中的创新应用、发展历程及未来方向,为行业工业化建造技术升级提供了关键思路。
大会期间,参会代表集体前往中建三局承建的昆明长水国际机场T2航站楼(北段)项目开展实地观摩,近距离见证减振隔震技术在重大交通枢纽工程中的创新实践。据介绍,昆明长水国际机场T2航站区工程建筑面积73万㎡的,建筑高度69.2m(相对于站坪层为51.2m),建筑体共设6层,包含了国内、国际旅客的出发、到达、中转以及GTC出发等楼层,除此之外建筑还配套设有登机桥、空侧捷运通道及行李通道工程、预留捷运车站、设备管廊、室外总体等,是西南地区重要的航空枢纽升级项目,其建设面临多重技术重难点:
一是复杂地质与高烈度抗震挑战。项目地处溶蚀剥蚀丘陵地貌区,原始地形最大高差约73m,经土方作业后形成约47m的新建多台地高填方边坡,且存在岩溶发育、软弱红黏土分布及泉眼渗流等不良地质;同时项目距小江地震断裂带仅10km,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3g,B区设防地震峰值加速度达345gal,A、C区更达396gal,地震参数接近 9 度设防区,边坡稳定与结构抗震难度极大。
二是高铁下穿引发的振动控制难题。渝昆高铁以 350km/h 速度斜向下穿航站楼B区,高铁明挖隧道顶板距首层结构板仅6m,高速列车运行产生的振动易造成航站楼内部空间舒适度影响,对结构振动控制提出极高要求。
三是大跨度多曲面复杂网架施工精度要求。航站楼下部主体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划分为11个结构单元,屋盖为大跨钢结构,分为5个独立区段,其B区主楼和 A、C 区国际指廊采用整体基底隔震,B区高铁下穿区域需同步实现 振震双控,结构分缝多、空间受力复杂,对施工的精度与协同管理提出严峻考验。
针对上述难点,项目团队创新采用多项核心技术:在减振隔震系统方面,隔震层选用直径1200-1600mm 的铅芯橡胶支座、普通橡胶支座及弹性滑板支座,高铁顶板区域特别应用水平-竖向解耦的振震双控支座系统,高铁正线区域采用4Hz隔振频率的钢弹簧单元串联水平可滑移球铰组合支座,到发线区域采用5.5Hz隔振频率的水平限位高弹性体单元与水平橡胶隔震单元串联组合支座,有效吸收地震与列车振动能量。在边坡稳定控制上,结合建构筑物布局采用自然放坡、多级台地及宽平台设计,局部应用抗滑桩、换填等措施,通过拟静力法与动力时程分析法双重验证边坡地震稳定性;在施工管理层面,项目构建数字建造“1586”体系,建立BIM三维可视化出图标准与按模施工管理机制,实现现场、模型、图纸一体协同,利用三维模型对重难点工艺、创新技术进行施工模拟,以多维度立体风险监测深入管理盲区,保障施工品质与安全。
本次交流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行业提供了减振隔震技术交流的优质平台,更通过昆明长水国际机场T2航站楼等标杆项目的实地观摩,加速了前沿技术向工程实践的转化。未来,随着减振隔震技术在更多重大工程中的应用,我国建筑工程抗震防灾能力将进一步提升,为城乡高质量发展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更坚实的保障。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