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元江和澜沧江之间,聚居于红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镇沅等县,和泰国、缅甸、老挝、越南的北部山区。


传说远古时,哈尼族人住在山洞里,山高路陡,出门劳作很不方便。后来他们迁到一个叫“惹罗”的地方,看到漫山遍野生长着大朵大朵的蘑菇,不怕风吹雨打,蚂蚁和小虫还在下面做窝,哈尼族人就照着蘑菇的样子盖成了蘑菇房。


在20世纪80年代中叶以前,哀牢山系东列山峰线南段的东西两麓、元江—红河水系、元江流域下游和藤条江流域的哈尼族建筑,都还是清一色的蘑菇房。

蘑菇房,顾名思义,就是住房状如蘑菇,是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典型哈尼族居民建筑的昵称。有史以来,哈尼人迁徙到哪里,蘑菇房就盖到哪里,遍布哈尼山乡,经长期的发展与改进,现在的蘑菇房既有传统特色又日臻完善,与巍峨的山峰,迷人的云海、多姿的梯田,构成了一幅奇妙的哀牢山壮景。


房子为木构架土坯墙建筑,它的墙基用石料或砖块砌成,地上地下各有半米,在其上用夹板将土舂实一段段上移垒成墙,最后屋顶用多重茅草遮盖成四斜面。房子多分为3层,最底层关牛马、堆放农具等。中层铺设木板,被隔成左、中、右3间,中间设有一个常年烟火不断的方形火塘。哈尼族崇敬火塘,这里的火一年四季从不会熄灭。


常年不灭的火塘便起到了烘干,和增加暖气流上升的作用;火塘及以上的楼层也因而四壁乌黑发亮,火烟味驱虫、杀菌,便于室内粮食及食物的储存,上升的烟气既烘干了茅草顶又减缓了草料发霉。这也正体现了哈尼人,在多雨潮湿的地理环境中,避免物品发霉腐烂和延长房屋寿命的经验与智慧。

2层至屋顶的空间被称为“封火楼”,因覆盖泥土,既能堆放物品,又防火,通常用来贮藏粮食、瓜豆或者供适龄男女谈情说爱和住宿。正房一侧和厢房顶部建成平顶式,是吸纳了土掌房建筑的优势,符合山区稻作民族晾晒谷物的实际需要。屋顶采用草顶和平顶相互迭加的形式,则是风火楼建筑的屋顶风格,有利于防火和防雨。


磨菇房独具一格,有坚固耐用、冬暖夏凉的特点。哈尼“蘑菇房”因其特别的结构形式,具有良好的保温散热性能。即使是寒气袭人的严冬,屋里也会暖融融的,而在赤日炎炎的夏天,里面却十分凉爽。因此,哈尼人有“谁不会盖‘蘑菇房’谁就不是真正的哈尼”之说,显然他们视“蘑菇房”为一种骄傲。


磨菇房集干栏式建筑、土掌房建筑和封火楼建筑的特点于一身,各层用途不同,这种格局是干栏式建筑的特点。蘑菇房是哈尼文化最鲜明的外部表征之一。它是上千年来哈尼人应对当地气候和资源的最优选择,在景观上也已经和梯田环境形成了牢不可破的和谐关系。

状如蘑菇的房子不只出现在童话里面。哈尼族最大的村寨——云南红河州元阳县的蘑菇房最为典型。大群寨房在山坡上错落有致,宛若巨人国里的一窝蘑菇。电影《无问西东》中跳房子的画面就是取景于这里。


蘑菇房的屋面之间以木梯相连,房子与房子之间则紧密相靠,一户挨着一户,远远望去,就好像山谷中铺排开来的一座长桥。调皮的孩子可以脚不点地的从空中屋顶,往返于村头与寨脚,欢快跳跃的身影在山里的夕阳下,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形成哈尼族村寨的一道温暖的风景。


蘑菇房的设计与建筑均融入了哈尼先人的勤劳与智慧,不信您看哈尼山乡的民居,他们把土基墙砌得笔直整齐,把屋架搭得稳当结实,把屋顶铺得滴水不漏,使座座“蘑菇房”玲珑美观,独树一帜。

点赞(1)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