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房子都是一个围绕在百姓身边的问题。而对于古代的公务员——各级官员来说,房子也不是容易解决的。也许你会认为,古代官员既然是给皇帝和朝廷干活,那么他们的房子是有中央代为解决的。这种想法不完全对。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各级官员是没有自己的房子的。一方面官员的工资是实行“轶石制”,即直接发粮食。官位越大,领到的粮食就越多。除此之外,并没有什么额外的津贴与补助。官员的住房只能自己解决。

到西晋时期,为了改善官员的待遇,开始推行按照官员的品级占田。皇上给你一块地,你可以自己盖房子。但是皇上给的地,和官员任职的地方大多数都不一样,这令很多官员叫苦不迭。另一方面,唐朝时期官员退休之后,要把朝廷给的地归还,这就导致大家更没心力在上面盖房子,到头来只是为他人做嫁衣。所以很多官员就就近把家安在办公的衙署里——相当于机关宿舍,这样可以工作生活两不误。


当然,有些官员在为官以前,家底殷实,自然不担忧房子的问题。另一方面,如果可以的得到皇帝的赏赐,赏你土地和房屋。那你就拥有了房子的产权,就不用担心退休以后没有房子住。但是还是有很多官员在退休以后面临无房可住的尴尬境地。难怪杜甫要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感慨。

及至宋朝时,官员占用公家的房子难度就更大了。当时的制度规定,凡州军常例之外的财务,不能由地方擅自决定,需要事先禀报代表中央财政的转运司,审核上奏。比如,北宋元祐年间,苏轼担任杭州知州时,就给中央上了一道《祈赐度牒修廨宇状》。苏轼称,杭州的机关用房,多是五代时期留下的建筑,“皆珍材巨木,号称雄丽。自后百余年间,官司既无力修换,又不忍拆为小屋,风雨腐坏,日就颓毁”。至于那机关办公用房到底坏到什么样子,苏轼说,房屋都成了“楼歪歪”,“但用小木横斜撑住,每过其下,栗然寒心,未尝敢安步徐行。及问得通判职官等,皆云每遇大风雨,不敢安寝正堂之上。


明朝的弘治年间,位于南京地段的房屋价格水涨船高,其中中心地带的秦淮河边的一套民用房,已经高达六百两,绝不是普通或者一般官员能够买的起的。比如当时的南京国子监祭酒,名叫谢铎,他手下有30多号人,都是无房户,得租公家的房子住。30多人的租金,就是一笔昂贵的开支。于是谢铎就动了买房的念头,依照谢铎的级别,算得上是个高级公务员,但是他每年的薪水不过200两银子,不吃不喝三年,也就勉强买一间房子。他手下那些人,收入还不如他。但是他很快想到了一个点子——集资团购。钱从哪里来呢?从牙缝里省。把政府给他们配的勤务员、伙夫、马夫、门卫、抄写员,统统不要了,省下来一大笔钱,存起来买房子。终于钱攒够了,买了多套房子供大家居住。

清朝初年,大批旗人来到北京定居,清政府就将汉人统统搬到外城去住,把内城腾出来给旗人。到乾隆年间,旗人越来越多,内城的土地不够用了,房子也不够分了。另一方面,那帮分了房子的旗人吃喝嫖赌,骄奢淫逸,领的钱粮不够用,把政府分给他们的房子偷偷卖了出去。乾隆很生气,一方面继续给旗人盖房,另一方面开始搞房改:第一,国家不再给旗人免费分房了,哪个旗人嫌房子不够住,可以向政府申请购买。第二,原来分到的房子可以卖,前提是你得把它从国家手里买下来,从公房变成私房,从只有使用权变成拥有所有权。于是,旗人花了很少的钱,就把原本属于公家的房子,统统变成了私人财产。


可以看出,即使是已经吃上官家饭的这些公务员来说,住房对于他们来说还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更不用说普通老百姓了。看来,大多数古人跟我们一样要为房子问题发愁。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