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书院建于清朝乾隆初年,距今283年,位于解放路42号,是南宁市迄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清代会馆建筑,见证了前清时期南宁商业的兴旺,对研究清代南宁乃至广西甚至广东及西南等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虽然新会书院的名号不及四点书院响亮,但它担负着重要的时代意义,更与南宁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

新会书院又名“阖邑书院”,为书院取名的并非南宁人,而是广东新会籍人士。前清时期,南宁商务颇为繁盛,各省商帮云集,纷纷设立同乡会馆,作为商务及同乡聚会、议事的活动场所。当时书院处于南宁最热闹的商贸往来之地,一来方便从广东而来的富商集会、议事,开展各种活动,二来可陪伴尚且年幼的孩童学文识字。


前殿于民国21年(1932)因拓宽马路向后移重修。1982年屋顶脊瓦被拆,1987年重修。


中殿进深14.5米,花岗石台基比前殿高0.8米,台阶5级,石檐柱,抬梁式屋架,前有卷棚。檩梁之间作隔架科斗拱,结构紧密,精雕细刻。

新会书院并非传统的书院建筑,而是木石砖瓦结构的晚清岭南祠堂建筑。整体为抬梁式硬山顶砖木结构,分前、中、后殿,殿与殿之间以天井分隔,后天井两侧设走廊,布局严谨,采光充足。

后殿格局结构与中殿基本相同,梁架不设斗拱,三面砌墙。花岗石台基比中殿高0.9米,台阶7级,两侧垂带设抱鼓石。中殿与后殿之间的两侧走廊,亦用石制廊柱,琉璃瓦屋面。整个书院建筑布局紧凑,高低错落,庄重古雅,具有岭南古建筑轻巧秀丽的风格。


书院的搭配细节上同样有许多小巧思,比如为了防止竹子接触雨水霉烂,巨大的木圆柱全部以佛珠、棱角、联形、浪形等造型各异的花岗岩底座托垫;屋顶上明朗淡雅的翠绿琉璃瓦片可以使建筑物减少重量感,书院外貌显得更为轻巧;精湛的雕刻技艺更是随处可,无论是房檐、斗拱,还是庭廊之间的朱漆屏风,山水风景、人物典故、妙趣字刻皆生动立体。

新会书院历经两次重修,不仅是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成为了邕剧传承基地与展示中心,以常设展览和周末演出相结合的方式展现传统戏剧文化。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