拴马桩是过去官府人家或庄户人家拴系骡马的雕刻实用条石,以坚固耐磨的整块青石雕凿而成,一般通常高2-3米,宽厚相当,约22-30厘米不等,常栽立在官府或殷实富裕人家大门的两侧,不仅成为宅第建筑的有机构成,还彰显门第气派格局。


“拴马桩”是广泛流传于陕西渭南乡村的民间石雕品,也称“拴马石”,在这些地区,马匹经常被用于耕地,战争,商贸运输,马匹的需求量增多,因此多方面的因素促成了栓马桩的产生。


拴马桩在石柱端头有雕刻装饰,比较讲究的拴马石上还刻有吉祥图案,如可赏猴子,意为马上封侯;刻上狮子,意为驱邪避恶,避免鬼怪对主人的伤害。桩首下方有拴马的铁环和孔洞,石柱的另一端埋在地下。

马桩的结构


拴马桩一般多竖于大门外两侧,常与上马石配套使用,柱身多为四方型和八棱型。石雕底座往往是圆形的,与方形柱身相呼应,取天圆地方之意。拴马桩材料多用灰青石、黑青石,细砂石较少,高度两米多至三米不等。一般分为桩首、桩颈、桩体(桩身)、桩基(桩根)。


一、桩首:为精彩部分,主要采用圆雕,有狮、人物、猴,或人与狮及人与其他动物混合造型。


二、桩颈:亦称台座,是承托桩首部分,也是拴马桩浮雕与线雕的精华部分。


三、桩体(或称“桩身”):为四方长柱体,多为毛坯或席纹、横纹雕凿、无纹饰,常见文字有“泰山石敢当”等。


四、桩基(也称“桩根”):埋入地下部分,是方形石桩原坯料,粗于桩体。

庄户人家的华表,效法皇家规制打造


民间的拴马桩,在其规制与形态上,就是微缩版的“华表”,帝王建宫立华表,庄户人立拴马桩,其意大同小异。一个简单的比例换算,如果我们把拴马桩的高度、厚度乘以十,再把拴马桩上面的雕塑换成望天犼,然后把材质换成汉白玉,它分明就是天安门前的华表。


望天犼,北京天安门内外,各有一对汉白玉华表,华表的顶端各有一只易受,叫作“犼”,天安门里面向北的“犼”叫做“望君出”,意思说,皇帝应该经常出去体察民情。天安门外面向南的“犼”叫作“望君归”,意思是希望皇帝不要长期在宫外贪图游乐,以免耽误国事。


古代讲究门第,拴马桩是不菲的门牌


大户人家对拴马桩的称呼是雅致的,带有内心期望的,叫望桩。望,是指农历十五圆月,意在日月同辉,光景灿烂;望族世代富足,在宅第门前立桩,意在“旌别淑慝,表厥宅里”,宣示“先人有本事,后人有能耐”。


在拴马桩最为集中的大关中,有这样的说法“光有石头没有石器的村子,肯定穷得露腚;有石器却缺少拴马桩的村子,日子也肯定过得稀松。”拴马桩的数量已经成为主人财富富足多寡的标志,换成当今的说法,拴马桩是高门阔第家族不菲的门牌,让人一望而知门第高低。

清代拴马桩之风大盛,乾隆帝颁布法典做规范


正是因为拴马桩的“炫富”和彰显门第的属性,拴马桩之风在清乾隆年间蔚然大盛,以至于乾隆皇帝不得不颁布《钦定大清会典》府第房屋规制。关于各级门第作出严格的规定。乾隆五十三年降旨规定:帝王、郡王、贝勒府的门前可设立行马及下马桩。数量的多少与高低有严格的等级规定,不得随意设置,更不许逾越,至于安设与否,仍听自便。


古代建筑体系里,一个小小的拴马桩,竟然引得皇帝亲自下旨规定其规范。是不是万万没想到?实际上,一处古建就是一部文明史,数千年中华文明的精髓,就深藏在门楼、如照壁、如雕塑等繁复细节之处。


看过了拴马桩的前世今生,我们仿佛看见金戈铁马也看见烟火农耕!中华民族一路走来,历经了多少改换朝代经历了多少风雨飘摇,却依然屹立不倒,因为有融合有接纳有宽博有妥协。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才让民族、国家、传统、文化一一传承。拴马桩只是其中一个小小的见证,一个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融合妥协的标志。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