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道路与校园的冲突屡见不鲜。传统应对方式往往非此即彼:要么道路绕行造成交通瓶颈,要么直接穿越导致校园割裂。这不仅是工程技术问题,更是城市治理理念的集中体现。

     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了我国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转向内涵式提质的新阶段,提出以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为目标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在此背景下,由青岛西海岸公用事业集团承建的珠江路(石油大学区域)连通工程以系统性思维和创新实践,交出了一份具有示范意义的答卷。

     发展模式变革:从道路延伸到融合更新

     珠江路作为西海岸新区的重要交通干线,改造前被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区阻断,成为城市交通系统的堵点。若按传统思路直接穿校建设,难免造成校园空间割裂。

     为此,工程摒弃了简单的道路延伸模式,选择更具挑战和远见的“融合式”更新路径。项目主线段采用隧道形式下穿校区,西起江山路,东至太行山路,路线全长1634米,包含隧道(998米、地下停车场和东侧现状珠江路拓宽这一设计在打通城市交通“主动脉”的同时,从根本上避免了道路对校园的物理与心理割裂,实现了交通功能与校园环境的和谐共存。

     “这不再是简单的道路延伸,而是系统性空间重构。”项目负责人表示,“我们不仅要打通交通堵点,更要通过工程建设提升校园环境品质,实现校城双赢。”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施工过程中,团队充分考虑校园教学秩序,巧妙利用学校假期窗口期推进顶板及地上道路施工,最大程度降低了工程建设对校区教学与生活秩序的干扰,实现工程效率与校园需求的平衡。

     技术体系创新:挑战复杂地质的智慧突破

     在距校园建筑最近仅3米处的滨海滩涂地质进行隧道施工,其难度与风险堪比一场高精度“微创手术”。面对这一极限挑战,项目将系统性技术创新视为生命线,确保工程在安全与韧性的前提下稳步推进。

     在施工工艺层面,项目创新融合盖挖半逆作与明挖法协同工艺,构建动态化、智慧化施工体系。基于GIS地质模型(集成地质雷达扫描数据,精度达±0.1m)与周边环境敏感度,采用三维地质和桩基模型整合形式分析,动态划分施工段和确定最优支护结构。盖挖段优先用于交通主干道区域,快速实现顶板封闭,恢复通车;明挖段则针对开阔场地,采用分层回填提速施工。在珠江路(石油大学区域)连通工程中,施工团队利用学校假期窗口期,高效完成顶板及地上道路施工,最大程度减少对校区教学与生活秩序的影响,获校方高度认可。

     针对不良地质与敏感建筑保护难题,项目又创新打造“垂直止水+受力一体化”复合支护体系。组合应用咬合桩、钢板桩、灌注桩、旋喷桩、钢管桩、土钉墙等多种支护结构,并研发应用2项专利技术《一种用于直立挡墙前高喷注浆的避潮装置》解决流砂地层注浆渗漏,《方便连接的施工固定装置》实现围护构件高精度快速拼装,最终将周边建筑物沉降速率控制在≦3mm/d,沉降量≦20mm。珠江路连通工程中,该支护体系助力项目安全穿越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区),全程无安全事故,验证了复杂环境下的施工安全性。

     此外,项目还构建起结构—地质—环境三位一体智慧监测体系。通过集成光纤传感与BIM技术,系统实时采集围护桩应变、地下水位等12项关键参数,运用时态数据建模与突变理论分析,通形成“监测—分析—预警—调控”闭环系统,形成全流程闭环管控,预警响应时间缩短至1小时以内。同时,施工团队借助该系统动态优化支撑轴力与开挖速度,成功应对淤泥质土与砂层交替的复杂地质,保障了周边学生公寓、教学楼等敏感建筑的安全。

     “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工程价值与社会效益的统一。项目技术负责人强调这一技术体系不仅保证了工程安全,更体现了新时期城市建设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为全国城市更新提供了宝贵经验。

     实践价值突破:从个案突破到可复制样板

     珠江路连通工程的价值,不仅在于成功解决了一个具体问题,更在于其探索出的方法论和标准体系,是从“个案突破”到“可复制样板”。

     在绿色发展方面,项目将绿色施工理念贯穿全程,通过资源循环利用与全过程污染控制,同步实现成本节约与碳减排目标,荣获山东省绿色施工科技示范工程和山东省建筑施工安全文明标准化工地等多项荣誉。其创新的“地下+地面”综合用地模式,有效提升了土地空间的集约利用效率。

     在校城融合层面,工程突破了传统市政建设的单向思维,构建起“地下空间开发+校园功能提升”的共建共享机制,推动治理理念由“建设主导”向“治理引领”升级,为破解城市更新中的多元利益平衡问题提供了新路径。项目入选了第六届全国地下空间创新大赛典型项目案例和山东省首批城市更新创新案例

     珠江路连通工程,是一条贯通交通的“便民路”,是一条校城融合的“协同路”,更是一条引领城市发展范式变革的“先行路”该项目的成功实施,标志着新区在探索超大型城市现代化治理和高质量更新方面迈出了坚实一步。它不仅为解决校城空间矛盾、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提供了创新方案,更以其系统性的规划、创新性的技术、智慧化的管理和绿色化的实践,生动诠释了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所倡导的城市发展新理念,为全国城市更新和地下空间科学开发利用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西海岸经验”。(来源:山东省住建厅)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