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透过桂花树的枝叶,在崭新的步道上洒下斑驳光影;几位老人坐在休闲长椅上闲话家常,不远处传来孩童的嬉笑声;三五成群的市民在花箱式护栏围合的小广场上打着太极……这是10月22日记者在红花岗区朝阳小微公园看到的场景。这个占地仅数百平方米的“口袋公园”,已经成为周边居民不可或缺的休闲娱乐场所。
作为国务院首批命名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遵义在守护红色记忆的同时,持续探寻着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绿色路径,而遍布街角的“口袋公园”,正是这座城市书写生态答卷的生动注脚。

遵义市始终将生态建设置于突出位置,“十四五”时期以来,更以系统性思维推进城市更新,先后编制《遵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21-2035)》《遵义市公园体系规划(2021-2035)》等专项规划,累计投入建设资金约1.1亿元,新建改造城市绿地16.4公顷,建成43个精致实用的“口袋公园”。
这些数据背后,是遵义对绿色发展的执着追求——截至目前,全市公园总量达273个,其中游园、口袋公园169个,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87%,“推窗见绿、步行入园”正从美好愿景加速转变为群众的日常体验。
在红花岗区,朝阳小学东都校区北侧那片曾经堆满建筑垃圾、黄土裸露的闲置空地,如今已蜕变为以桂花为主景、配备完善休闲设施的精品小微公园。“这里不仅是家长的安心等候区,更是全体居民的休闲客厅。”每天接送孩子的家长王旭感慨地说,“曾经大家避之不及的角落,现在成了邻里交往的热门地点,孩子们放学后也喜欢在这里多玩一会儿。”
同样的蝶变也发生在赤水市东正街,曾经滋生蛇虫鼠蚁的废弃菜地,在住建部门与居民的共同谋划下,化身为配备智能照明、花箱式护栏、防滑步道的街心花园。

这种“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建设模式,不仅改善了人居环境,更让城市治理充满了人文温度。老城街道的小巷里,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口袋公园,用景墙浮雕讲述着遵义会议的历史记忆;在新开发的住宅区旁,配备智能健身器材的社区公园成为年轻人下班后的打卡地;在学校周边的空地上,色彩明快的儿童游乐设施与安全防护措施相得益彰。
遵义的实践表明,“口袋公园”建设不仅是简单的空间改造,更是城市治理创新的生动体现。在规划阶段,自然资源部门与街道社区形成协同作战机制,通过居民议事会、人大代表协商、政协委员提案等多种渠道广纳民意;在建设环节,注重选用本地适生植物彰显地域特色;在后续管理中,积极探索企业认领共建等创新机制,确保微型绿地持久焕发生机。全过程民主参与的建设模式,让每一个“口袋公园”都深深烙上了民意的印记。

站在新的起点,遵义已经描绘出“口袋公园”建设的清晰蓝图——继续通过“见缝插绿、拆违建绿”的创新实践,将城市的“零碎空间”转化为“金角银边”;更加注重将红色文化基因植入园林设计,让历史文脉在方寸天地间延续传承;针对老龄化社会和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需求,将进一步优化适老适儿设施配置,让每个年龄段的市民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
更令人期待的是,遵义正在探索“园林+业态”的创新模式,在保障公园公益属性的前提下,引入文化创意、休闲消费等多元功能,让这些绿色空间不仅好看,更好用、更好玩。同时,通过建立完善的公众参与监督机制,鼓励市民成为公园的共建者、共治者和共享者,真正实现“我的公园我做主”。
来源 天眼新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