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摊贩治理是城市管理的“老大难”问题:一边承载着弱势群体的生计希望,一边关联着城市的市容秩序、交通安全与民生体验。重庆市云阳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城市管理局)直面这一治理难题,创新运用“加减法”治理模式,既为流动摊贩筑牢“安稳经营”的根基,又守护了城市的“文明颜值”,在烟火气与规范化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为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云阳样本”。
规范设置的流动商贩聚集区
无序经营下的“多方困境”
摊贩“四处迁徙”的生计之难。流动摊贩多为缺乏固定就业渠道的群体,辖区摊贩平均年龄48岁,文化程度多在初中以下。他们承载着家庭生计重担,却长期“无根可依”。陪读母亲黄云清5年间推着小吃车辗转20余个街巷,最狼狈时一天挪摊4次,“孩子的学费、生活费全指望这口锅”;金科·集美江悦小区居民袁滨夫妇曾因无固定经营点,只能在街边“打游击”,收入不稳定且时刻担心影响交通。此类摊贩在云阳城区一度多达上千个,多集中在居民小区、学校、医院、公园周边,却因缺乏规范空间,始终在“求生”与“违规”的边缘徘徊。
群众“乱象扰心”的生活之烦。摊贩无序经营直接影响居民生活与出行。城区各所学校、人口集聚小区、商圈等区域,周边200米长的望江大道成为游摊“必争之地”——人行道被挤占成“夹缝”,居民步行缓慢;油烟弥漫导致周边住户不敢开窗;“三无”食品隐患成为消费者心头的“定时炸弹”。临街商户也深受其扰,商铺老板姚礼香为应对竞争,被迫将货摊摆上人行道,每月与流动摊贩冲突多达3次。
管理“堵而不疏”的循环之累。面对乱象,传统的“堵截式”治理陷入僵局。城管部门原来每日3次定点巡查、高峰期全员出动,但执法车刚离开,摊贩便迅速返回,治理工作始终在“整治—反弹—再整治—再反弹”中内耗,既消耗行政资源,又加剧与摊贩的矛盾。如何平衡“民生需求”与“市容秩序”,成为摆在管理部门面前的紧迫课题。
梨园师专、幼儿园大门前车流有序
“加减法”解锁治理新路径
做“减法”:减掉无序与对立,筑牢规范根基。一是减“混乱无序”,划清经营边界。城管部门不再“一刀切”禁止,而是主动“划红线、定区域”——在城区规划设置7个集中摆摊点,对小区门口、学校、公园周边的自发摊点,通过划线规范经营范围;对梨园校区50余个占道摊点,将双江街道办事处旁边的停车场每日15∶30至22∶00时段腾退,在复兴儿童公园内专门划出一定区域设置流动摊点经营区,明确“限时经营、定点经营”,从根源上解决占道堵路问题。二是减“执法对抗”,转变管理角色。推动城管、市场监管、交通等部门从“管理者”转向“服务者”——城管人员不再以“驱离”为目的,而是主动走访摊贩了解需求;市场监管部门上门指导食品卫生规范;县城管部门正在研发“摊管家APP”,方便摊主在线预约摊位、提交诉求,彻底打破“猫鼠游戏”的对立关系。
做“加法”:增加空间与温度,守护民生底线。一是加“规范空间”,给摊贩安“家”。挖掘城市闲置资源,打造标准化经营场景——梨园校区停车场改造为50个标准化摊位,统一配备照明、排水、卫生设施;银河坝等人流集中区域设置数百个摊位,满足特色小吃、文创小商品等多元经营需求,让上千个流动摊贩从“打游击”变为“有固定摊位”。袁滨夫妇的“烈火牛肉”摊便在小区外规范区域经营。“生意好时一天收入上千元,心里踏实。”袁滨说。二是加“协同服务”,让治理有“温度”。构建“党建统领+部门联动+商贩唱戏+社会参与”四位一体体系——城管部门牵头成立专项工作组,统筹街道、市场监管、卫健、交巡警等部门联动;出台《临时经营区管理办法》,细化23项卫生标准、经营规范;组建商户自治小组,开展“文明经营评比”,引导摊贩自我管理(如袁滨主动铺设胶皮防油污、收摊后清理卫生);开通24小时“共治热线”,及时解决摊位纠纷、设施维修等问题;增设交通疏导员,全方位保障经营秩序与群众需求。
云师幼儿园联合保安全
烟火气里的“多方共赢”
从“漂泊”到“安稳”,摊贩生计有了盼头。规范经营让摊贩收入稳步提升——黄云清的小吃摊月均收入从2000元涨到5000余元,既能按时经营又能照顾家庭;50余个梨园校区摊点月收入均增1000~3000元,“有了固定摊,日子越过越有奔头”,成为摊贩的共同心声。
从“抱怨”到“满意”,群众生活更宜居。城市秩序与环境显著改善——学校周边交通拥堵从日均1小时变为“放学高峰期畅通无阻”;经营区域路面干净、摊位整齐,油烟扰民问题彻底得到解决;居民消费更安心(“三无”食品隐患消除),每日到地摊消费的市民、游客数以万计,“逛地摊”成为云阳居民的日常休闲。
从“堵点”到“亮点”,城市活力全面提升。“地摊经济”激活城市消费与社区活力——商户与摊贩从“冲突”变“协作”(文具店帮小吃摊代收外卖、副食店为家长提供休息椅),共荣共生的新商圈悄然成形;城市治理能力同步升级,面对上千个地摊的管理挑战,云阳通过柔性执法、温情服务,化解了“摊贩生存”与“城市运营”的矛盾,彰显了现代化治理水平。
规范经营的摊点,守护民生温度
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之道”
云阳县城管部门“加减法”让流动小摊贩站民生“C位”的生动实践,核心是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为城市流动摊贩治理提供三大启示:理念转变是前提,摒弃“非禁即堵”思维,把“保障民生”作为治理出发点,才能让政策既有“制度刚性”,又有“民生温度”;模式创新是关键,以“加减法”破解“两难”,用“疏堵结合”替代“一刀切”,才能找到“民生需求”与“城市秩序”的平衡点;多元协同是保障,调动政府、摊贩、居民、商户等各方力量,让“治理者”与“被治理者”从“对立”变“共治”,才能提升治理效能、实现长效稳定。
城管部门开展食品安全监管巡查
下一步,云阳县将继续深化“加减法”模式,在辖区4个商圈、5所学校复制、推广经验;因地制宜建设“便民服务点”,探索“智慧治理+信用管理”(为摊贩建立成长档案),打造“城市烟火地图”,引导流动商户与社区商业深度融合,让每一个参与者都能共享治理成果,持续为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贡献“云阳力量”。(来源:建筑杂志社)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