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八大作”是指瓦作、土作、石作、木作、彩画作、油漆作、搭材作、裱糊作。紫禁城建成600多年,工匠们建造和修缮古建筑时沿用的仍然是古人的技艺。古老的建筑技艺延续着这座庞大建筑群的生命力。

1、木作。木作分为大木作和小木作,大木作主要指木构建筑最基本的构造体系,紫禁城宫殿主要采用抬梁式构造。大木作的构建规格多样,大部分都是预先加工制作,再运到现场组装,所有构件之间通过榫卯连接,十分牢固。小木作主要负责室内外装修,就是那些制作精美的落地花罩,槅扇门窗。紫禁城皇家宫殿的室内装修采用的材料极为丰富,工艺也因此更加复杂、细腻。

2、瓦作。瓦作工艺主要体现在古建筑的地面、墙面、屋顶这三个部分。大体内容分为砌砖基础,砌砖墙,屋顶苫背,墁砖地面,墙垣抹饰,刷浆以及调制灰泥浆,砍磨细砖,雕砖和工前的抄平放线等。金砖并非由黄金制成,属于钦工物料,民间不得使用,明清时主要产自苏州,通常铺墁在等级较高的殿宇内。

3、搭彩作。搭彩作主要包含架木搭设、扎彩、棚匠的工作内容。《清宫述闻》中对彩棚记载:“高卑广狭无少差至,榱桷之花、鸱吻之雕镂、瓦沟之广狭,无不克肖,虽久执事内廷者,不能辨其真伪。而且高踰十丈,栗冽之风不少动摇”。

4、石作。石作工艺是古代土木建筑营造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西汉中期以后石作逐步从采石、石料的分割、石料的平整等方面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工序。现存故宫保和殿后的御路上,名曰“云龙阶石”的白玉石雕是明清石作官式工艺的重要代表人,形象生动,雕饰精美,距今已有近600年。

5、土作。传统土作内容包括夯、碢(本夯、铁锇)、耒(土功夯筑、打地丁、打桩等),现代解释就是地基,其工艺就是地基处理的工艺。古建筑基灰土技术的推广、普及时期是在明代,成熟完善是在清代。故宫的基础是土作技术的优秀代表。

6、油漆作。宋《营造法式》中油漆与彩画司为油彩作,清《程做法》始将其分成油漆与彩画两作。油漆作主要内容分为地仗和油皮两项。传统的地丈做法有一麻五灰,用发制的血料、熬制的桐油、灰料等材料,配以线麻或苎布经过十三道工序而成,对木结构进行修饰与保护。油皮则在地杖上搓制而成,通常为红色樟丹,颜色光亮均匀。

7、彩画作。彩画通常包裹在木结构表面,按位置不同分为外檐和内檐。彩的种类大体分为三种,和玺彩画(等级最高)、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主要用于园林建筑中)。但无论哪种彩画,其工序基本相似,有起谱子、落墨、扎孔、纹饰、沥粉、贴金、刷色、细部等。在相似的工序下展现不同风貌的彩画,其关键就在工匠手上。目前传统清代彩画的制作工艺被较完整地保留下来,并且运用到故宫大修中,如太和殿重做的外檐金龙和玺彩画。

8、裱糊作。裱糊作根据工作内容的不同分为两方面,一是室内顶棚、墙面的裱糊;二是是扎糊各种冥器(也称纸扎)。室内顶棚、墙面的裱糊工艺属于古建筑营造技艺范畴。裱糊工艺采用顶棚木骨格,通用木方格蓖子,称为顶屉即自堂蓖子。在木蓖上糊纸,共分四道工序。裱糊时,按顶屉分格糊纸,四格、六格或八格一糊,将纸糊到屉上,四边翻卷到格眼以内为止。糊完后,在木格十字处钉小铁钉,钉完再用小块油杉纸糊上,称为“梅花盘布”。

北京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内涵仁富,程序严谨,技法精细,是中国传统手工业集大成者。“八大作”受到了各种现代化的冲击,各个传统工种日渐退化,再加上古建营造传统制度的断裂,“八大作”更是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传承危机,有的濒临失传。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