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之舟”


碧波荡漾,古韵悠悠。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座落于北京副中心城市绿心公园的文化建筑群中,是副中心的重要文化标志之一。博物馆以“运河之舟”为设计理念,将历史元素融入现代建筑,在千年运河之畔,扬起民族文化之帆。

绿心三馆

1. 规划策略

从北京向东望去,大运河畔的城市绿心显得分外醒目,而“运河之舟”也停靠于一片宜人的绿色之中,呈东西向布局,随地势起伏而层层铺开。步行所及范围,涵盖了公交车站、地铁站和共享自行车站,便捷地连接各处,很好地将千年前船运码头所带来的城市繁荣和其承载的极大的交通便利性续到了今天。古运河上一则则关于“船、帆、水”的故事,在这里被娓娓道来,显得沉静而舒展,含蓄且包容。

“舟楫千里”

“船、帆、水”的故事

博物馆总建筑面积9.97万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6.20万m2,地下建筑面积3.77万m2),向公众开放的区域达到总建筑面积的70%,由一条自然形态的水系划分南北楼座。而这条独特的“水街”设计,更是极具开放性的,为走入“运河之舟”的公众们展开了一幅幅生动立体的运河文化长卷。

南北对话

空中连桥

2. 建筑理念

“舟楫千里,汇聚成城”,水流穿城而过,建筑倒影其间动静交替,步移景异,随观者而动。水街的两侧,博物馆的南楼北楼仿佛两位历经风雨的古人,依河畔而相望,一人若载于舟上,一人若立于城巅,静观千年后的参观者们游历徜徉其间。光阴荏苒,永远不变的,是巨帆掩映下,自然光影的律动和充满京韵的市民生活。

城水相依

夜幕下的水街

3. 流线与功能

流线追随功能,主要参观人流由北侧绿心广场入口进入,仿佛登上“运河之舟”,依次走入礼仪大厅、报告厅、放映厅等共享大厅空间,再经过空中连桥,与虚实相间之中,跨越唤醒运河记忆的水街,到达主楼的各个展厅。

参观流线示意

登“船”入口

北侧共享大厅犹如巨船,坚实厚重,谦逊质朴,具备礼仪活动、观众参观导览、问询、配套服务设施、展览开幕式、开放式展陈等功能;

“船”元素在空间中

从立面可见的“船”结构

结构细节

南侧主楼形似巨帆,高高扬起,造型舒展,主要包含展厅、社会教育、文物修复、藏品库房、公众交流、图书阅览以及后勤管理等功能空间。

主楼与水街

而水街两侧,丰富的建筑立面语言,也适用于运河场景的布置,为室外沉浸式体验博物馆提供条件。

夜幕下的水街

4. 材料语言

历史上常有“大运河上漂来的北京城”的说法,这反映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造城智慧。因此这座博物馆的材料选择,也必然与历史和文化的要素紧密相关。

一方面,透光、灵动的白色金属拉网材料与木材质的舱体突出“船与帆”的寓意;另一方面,主楼沿用建筑外墙深灰色石材表现“城”的概念,象征因汇聚“运河文化”而兼容并蓄的“北京文化”。

通透的“帆”

室内装饰材料以深色石材、红橡木榆木纹理饰面、仿铜材料为主,以此表现博物馆特有的厚重感。例如在观众共享大厅首层空间,带有轻微色差的深灰色石板表现出“城”的概念,配合地面上水纹状大理石,共同体现出“运河上漂来的北京城”主题。在装饰元素方面,选择云雷纹作为观众共享大厅底面暗纹;因其进深较大,故以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增加图案尺度,以此作为柱廊两侧柱头及顶面降板的图案,在丰富空间语言的同时也为观众共享大厅增添一份庄严的氛围。

木质与石材的对话

水纹状大理石地面

“船”与“城”的对话

5. 节能设计

在能源利用方面,我们追求低碳和高效。81%的使用空间至少达到3%的太阳能系数(DF),而主要功能区域的84.1%每小时至少实现2倍的空气更新率。设计采用地热能源,能够满足供暖和空调的需求的55.2%。每个房间都具备独立调节温度的功能,冬季户外公共空间的风速控制在4.5米/秒以下。

在材料选择上,我们强调可持续性。81.9%的内部隔板采用可重复使用的材料,而8500平方米的黏土屋顶瓦片让18%的雨水可再利用。而所有使用的材料符合推荐的眩光指数(25),屋顶平均反射系数最低达到0.4(在0到1的范围内)。在占总面积的46%室外绿地中,有70%的地面覆盖物具有渗透性,也为生态环境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日照研究

雨水排放研究

悠悠运河文化之舟,不仅引领着建筑的外在的姿态,更是博物馆精神内涵的象征。载满了古老的传承和智慧的航程,漂泊在历史的波涛中。

夜幕下的"运河之舟"

项目类别:博物馆

项目位置:中国, 北京通州

项目建筑面积:99700 m2

业主:首都博物馆、北京城市副中心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法国AREP设计集团

设计合作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摄影:佰墨建筑摄影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