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C工程是英语Engineering(设计) Procurement(采购) Construction(施工)工程总承包的简称,通常也称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工程、工程总承包或交钥匙工程。从字面能看出这是一种外来工程模式,但近十年以来,EPC伴随着PPP、BOT模式在国内大行其道,超半数以上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大额投资项目采取EPC模式,尤为业内重视和追捧。

我在央企工作时,接触了大量的EPC工程。负责市场开发时对接、沟通、投标、合同谈判的多为EPC工程,后来担任了某大型EPC工程总承包项目包的总经理亲自组织管理,应该说对EPC工程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和把握。个人认为EPC工程在实施中存在很多问题和矛盾,在其经营管理工程中也有不少的纠结和尴尬,下面谈谈个人总结的EPC工程总承包的8点尴尬事实。


尴尬一设计超投资限额、施工预算超概成为普遍现象。EPC工程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就是工程的设计、施工由一个总承包企业或者联合体实施,原来由甲方招标控制的工程设计变成了乙方来控制。甲方为了确保联合体或工程总承包单位造价不出圈会划定一个投资限额,问题来了:

第一,由甲方负责设计招标时,甲方会通过深度参与设计和采取设计竞标把设计概算控制在其投资限额以内。而设计交由联合体或总承包项目后,设计和施工方受强条要求和利益驱使,经常在初步设计时造成概算超投资限额的尴尬;

第二,由甲方主导的施工招标,甲方会请造价咨询单位编制一个招标限价,招标限价通常通过调整市场价、费率、工程量等方式对全预算造价进行适当下浮以满足投资限额要求,而且投标单位在报价时还会再次下浮以确保工程中标,经过两次下浮,甲方有把握该工程最终结算价格不会超过投资额。可是成为EPC之后,施工单位在编制预算时不用再考虑中标和下浮问题,依据施工图编制预算后,几乎100%超过设计概算和投资限额。

设计超限、施工超概问题是当前EPC工程矛盾最突出、最尴尬的问题,也是引发后续一系列问题的源头。


尴尬二 设计降标、减项、调规模难以抉择。设计超限、预算超概后怎么办?初始,设计、施工方均相对强硬,不会主动调低价格,甲方处于一个被动的地位。为了保证限额不被突破,只能从工程本身想办法,甲乙双方一般会商议采取降标、减项、调规模措施。

降标即降低标准,包括降低使用标准、功能标准和品质标准。比如:装修标准降低,精装改简装、简装改粗装、粗装改毛坯房;外墙工程幕墙改石材、瓷砖改涂料;室内地板石材改地砖、地砖改水泥地面;门窗工程断桥铝改铝合金、铝合金改塑钢;门窗玻璃loe镀膜玻璃改普通玻璃、钢化玻璃改平板玻璃、双层玻璃改单层玻璃;中央空调改分户窗式空调,把计划的进口高档品牌改为国产普通品牌等。

减项即减少工程的分部分项或者单项工程内的配套工程。比如有些单位会要求设计取消消防工程,或者仅做消火栓系统而不做喷淋、消防电系统。有的业主会要求把附属工程中的某个小单体取消,或者围墙工程取消抹灰、涂料等分项工程等。

调规模是指调整工程的建设规模以满足投资限额要求,常见的调规模有:把工程的建筑面积调小,比如初步设计为8000平米的办公楼调整为7000平米,宿舍楼单栋5000平米调整为4500平米;或者室外道路由8米宽调整为6米宽,计划修路800米调整为700米等。在单方造价不变的情况下,建筑规模调小工程造价必然就降低了。


尴尬三 使用、功能需求难以满足,甲方、使用方、设计、施工之间纠纷不断。EPC工程的建设方和建成后的使用方往往不是同一单位或者同一单位的不同部门。某些工程由大集团的投资公司或者代建办负责建设而使用方是集团或其子公司、下级单位;某些工程是单位的基建办负责建设其它部门使用,比如医院、学校、机关事业单位。在工程设计、施工中,使用方往往会有一些特殊的使用要求或功能要求,这些使用要求、功能需求有些是基于舒适度、合理性的要求,有些是特殊用途或专业需求的。

由于EPC工程的设计方不论是专业、行业甚至综合甲级,都有其核心设计业务,抛开主业在其它设计业务方面相对较弱。国内有许多优秀的建筑、公路、水运、铁路、电力、航天、化工等勘测设计研究院,但每个设计院在其非主业方面都会存在经验不足、设计产品使用方不满意情况。比如央企某航院,国内综合甲级设计院排在前10,港口航务设计名列前茅,可是其房建设计水平却差强人意,经常会受到业主的吐槽。

当设计不能满足工程使用需求、功能需求或者设计中存在缺陷、不足时,使用方经常会提出设计变更或者增加设计内容,从而导致造价增加,建设单位因为担心突破限额,一方面不同意调整而与使用单位产生矛盾;一方面要求设计变更但不增加费用而与设计、施工产生矛盾;有些时候施工单位会因为设计的合理性、施工可行性而与设计方产生矛盾。总之,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EPC工程模式造成的设计专业性不强引起的使用、功能需求变更、调整,造成了建设方、使用方、设计方、施工方的矛盾纠纷不断。


尴尬四 EPC总承包合同迟迟难以签约。EPC工程在招标时多数没有确定工程造价,投标单位只是报一个下浮率且多数投标单位下浮率一致,或者招标采取模拟清单固定单价方式。中标后,多数工程的造价难以确定,可是EPC工程总承包合同中却要填写工程造价,甲方一方面认为投标时没有具体的工程报价或者投标工程价不准确,一方面担心实际造价超过投资限额,所以迟迟不与中标联合体或总承包方签订合同。一般情况,甲方会要求设计、施工方先出施工图纸、先施工,待施工预算确定后再签订工程合同。

多数EPC工程在招标时都会约定10%-30%的工程预付款,可是合同不签就没有预付款,而甲方又着急开工,所以设计加速出图、施工方垫资先开工。在此情况下,设计方赶出来的图纸难免瑕疵较多,而施工单位认为垫资可以,但预算不能调、不能干亏了,于是出现施工方一面按进度计划干活,一面与甲方、设计对预算,各方就工程预算、合同价的博弈往往长达数月甚至一年以上,EPC的工程合同只有在最终几方达成一致合同价或者某种妥协后才会签订。


尴尬五 施工标后预算难以编制。施工标后预算难以编制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客观上,在EPC工程开工后,施工图难以确定导致施工单位无法编制标后预算,这里既有合同签订晚的原因,也有设计迟迟不出蓝图、设计变更的原因;二是主观上,面对EPC工程的设计变更、造价不确定,施工单位也不急于编制标后预算;同时施工单位往往也缺少优秀的、有丰富工程经验的、能够适应EPC工程特点的经营管控人员、造价编制人员。本质上,施工标后预算起到的是施工单位控制成本、指导过程经营管控作用,不能及时编制标后预算的原因主要还在于施工方企业或项目部的经营造价人员能力不足或者对标后预算重视不够。


尴尬六 工程计量难以确定,工程款支付拖延迟缓。由于施工过程中合同迟迟不能签订,工程预付款就不能按期支付。由于设计调整、变更,工程量、工程单价难以确定,导致施工过程尤其是施工初期干了活却难以计量,从而造成进度款迟迟不能支付。当前在施工的EPC工程,大部分在工程开工的第一年施工单位都会存在工程款申请单、确认难、甲方拨付难的实际困难,这个情况处理不好,也往往导致工程停工、工人讨薪等次生问题。对于工程款支付拖延迟缓的现象也不排除有甲方在融资方面出现困难原因而形成的。


尴尬七 财政评审迟迟不定,施工单位惴惴不安。EPC工程绝大多数为财政性资金投资项目,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财政部门要对工程概算、预算和竣工决(结)算进行评估和审查,称为财政投资评审或财政评审,工程人一般简称“财评”或“财审”。对于传统施工总承包项目,甲方在招标时已经进行了工程概预算财评,施工过程中,如果工程结算价不超过投资概预算,竣工结算财评也没什么问题。而EPC工程却不同,在EPC工程招标时,工程的设计概算、施工预算并未通过财评,这种情况下,就存在边施工、边财评的现象。

同时,由于财评的专业性、严谨性和严控投资的要求,对于存在的设计超限、预算超概情况,设计施工单位心中始终是惴惴不安,担心价格被调整。尤其是一些设计、施工单位所报的概预算其中存在个别虚量或单价过高的情况,设计、施工方就更加单位财评时被大幅砍价。由于需要财评的工程项目多,造成了财评本身有一个较长的时间,有些财评会一直到工程竣工后才能出结果,这样一来,财政评审迟迟不定、施工单位就惴惴不安了。


尴尬八 工程竣工验收难、竣工结算难。对于大多数施工总承包工程来说,受验收条件限制通常竣工验收都会较晚,比如房建工程的竣工验收,不仅仅是主体工程完工达到了移交、使用条件,而且要经过消防验收、人防验收、水电气暖专项验收、环境影响评估(简称环评)以及附属工程完工之后才能进行,所以工程竣工验收往往较难。而EPC工程由于其规模大、复杂性、单体多等特点,较传统单位工程往往竣工验收要更难。有些EPC主体工程完工后消防管线未完工,有些工程一期工程完工后,二三期工程还在施工,无法统一验收,而大部分工程竣工验收都是只安排一次,所以都在主体完工后很长时间才安排竣工验收。

EPC工程同样困难的还有竣工结算,使用国有资金建设的工程,不仅要经过前期的财评,在竣工结算时还需要经过建设单位审核、上级单位审核、审计部门审计定案的“两核一定”,有些重大工程还要经过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的审核与审计署、审计局的审计定案以及财政部门的结算财评,从流程来看,竣工结算的审计定案需要很长时间。另一方面,因为结算审计是最后的一锤定音,工程总承包单位非常重视,宁可时间长一些也要把工程造价多算一些、少核减一些,所以竣工结算的对量、审核过程就变的比较漫长、工程结算更难。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