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夏天热不热?
只要游览过故宫的人,都会惊奇地发现:虽然故宫没有空调,但这里却格外凉爽,尤其是宫城的屋檐下。这究竟是为什么?其实,秘密就藏在故宫的建筑里。
故宫古建筑群中最具特色的,想必就是那金黄色的屋顶和紫红色的墙壁了。
这些金色屋顶覆盖的面积远远大于建筑面积本身,并且屋顶四角的檐部如飞鸟展翅般向上高高翘起。
这种设计不仅是为了美观,同时也有方便古人日常生活的实际用意——夏天时,正午的太阳会被屋檐挡住,达到遮阳降温的目的;冬天时,倾斜的阳光又能恰好照进宫殿内部,驱走寒意。
这是因为不同季节太阳照射的角度不同。古代工匠总结了北京地区太阳照射角度随时节变化的规律,巧妙地设计出了这种兼具美观性和实用性的屋顶结构。
此外,故宫古建筑屋顶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也颇为讲究。在屋顶的木板基层上,通常会铺设一层30厘米厚的泥背,这些泥背由护板灰、青灰、麻刀泥等材料组成,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隔热、保温性能,能吸收大量来自屋外的热量,避免过多热量直接传入室内。
为了更好地散热,故宫一些重要的大殿还会采用重檐式屋顶。这种结构使得古建筑的屋顶与天花板之间形成了一个架空层,可以拦截直接照射到屋顶的太阳辐射热,使屋顶变成两次传热,避免太阳辐射热直接作用在建筑内部。此外,由于热空气有上升趋势,室内的热气会上升积聚在这个架空层中,避免直接与人接触。
但是夏天想要真正感受不到热,不光需要不被太阳照射,还需要有凉爽的风。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故宫建筑向“大自然借风”的能力了。
中国古建筑多以“建筑群”的形式出现,并且在设计时还会着重考虑“建筑群”周边的环境,故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故宫西临前三海(南海、中海、北海)、北倚景山,其内部也设有多处花园。在夏天,这些园林景观会形成一个天然的“低温高压区”,把凉爽的空气积聚于此,这就使得故宫里格外凉爽。
当然,在故宫,利用建筑物降温只是一方面,尽管古人没有空调,也有自己日常生活中的避暑方法。
设凉棚——在立夏之后,内务府营造司会在后宫的院落里搭设凉棚。凉棚覆盖整个院落,上开天窗、亮窗,既可遮挡阳光对院落的直晒,让室外处于阴凉中,又可以根据阳光的强弱随时调节光线。
凉棚虽然是用杉蒿、苇席绑扎而成,但外观与所在院落的建筑形式大体相同,因而几乎没有违和感。这种凉棚,不仅可以遮阳防雨,而且空间非常开阔,通风散热极为方便,有利于帝王后妃在建筑外面避暑纳凉。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