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构建完善制度体系
保护范围从“城”到“街”

  在江苏省南京市,有这样一条路,集合了众多民国时期的花园洋房,遍布着保存完好的外国公使馆,集中展现了南京的民国风貌。无论春夏秋冬,穿过与道路“相拥”的一棵棵树木,目光所及之处,都蕴藏着不一样的美。这里就是入选首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名录之一的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

  “一条颐和路,半部民国史”,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南京市鼓楼区,民国时期规划建设的数十栋别墅建筑分布其中,街区内各幢建筑样式各异,有西班牙式、荷兰式、英国式及当时欧美流行的摩登式花园住宅等,被誉为“民国建筑博物院”,街区所留存的民国时期整体风貌和空间肌理,是南京城市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社会的独特景观。

  在南京市全面启动的民国优秀建筑保护“一线两片”重点计划中,颐和路片区被列入重点保护规划内,项目坚持“修旧如旧”,对原建筑进行了内外结构加固处理,拆除上世纪80年代形成的违建,恢复建筑原貌,并尽量按照原有的街区院落进行复建,最大限度保持建筑原貌。

  颐和路民国公馆区第十二片区整治工程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奖项评委会曾如此评价:这片高级住宅区是一片中国近代建筑,亦可说是民国风格的见证。该项目主要关注对建筑外部的细致修缮和修复以及对内部空间调整,以适应现代化使用。这些素粉砖墙的别墅都带有很强烈的原始特征感,让我们得以一窥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

  作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市积极立法,出台了《南京市重要近现代建筑和近现代建筑风貌区保护条例》《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相关法规文件,在法规的指导下,有序实施民国建筑保护利用行动计划。以颐和路、梅园新村为代表的一大批民国建筑风貌区得到了有效保护和修缮,并对公众开放,它们都成为了南京历史完整而真实的见证,南京也成为了民国建筑集中展示地。

  放眼整个江苏,历史文化保护法规与标准体系构建工作也在持续推进。《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关于加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的意见》的颁布印发,苏州、扬州、常州等地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及出台的系列配套政策,使全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得到进一步规范。经过多年努力,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区)—街区保护体系和制度体系。

● 保护规划省域全覆盖
历史遗存正重获新生

  时代的变迁赋予了江苏丰厚的文化积淀,大到一座城,小到一条街,都曾与时空对话,带着时光的烙印,诉说着历史的源远流长。

  保护规划的编制是这些历史遗存保护和管理的重要依据和技术手段。对此,江苏持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规划引导,构建了从专项规划到详细规划的保护规划框架,依法组织推进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等各类保护规划编制。为规范各类保护规划编制,在落实国家规范的基础上,江苏先后制定了《江苏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导则》《江苏省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导则》,明确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和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管理、规划内容和技术要求。经过多年努力,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历史文化保护制度体系,全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已基本实现全覆盖。

  多年持之以恒的保护产生了积极成效。目前,江苏拥有1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4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3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8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6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5处中国历史文化街区、56处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同时,江苏拥有两项世界文化遗产,多个项目和城市先后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遗产保护奖、联合国人居环境奖、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奖项。

  现如今,江苏正积极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2035版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结合高质量发展考核,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列为个性化考核指标。今年年初以来,对淮安、镇江、连云港等地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组织审查,强化了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力度。各地在保护规划编制方面也都进行了新的探索。

  苏州市于不久前印发了《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升总体方案》及专题工作方案,明确以古城整体保护为首要前提,科学推进古城整体提升,注重新理念、新业态、新元素与古色古香的古城风韵有机融合,坚持古城保护和提升利用的辩证统一,打造古今融合的古城“双面绣”。《苏州历史文化名城分类保护对象工作方案》明确,从2021年到2035年,逐步健全保护对象管理体系,完善保护对象利用政策,优化保护对象保护利用机制,推动保护对象保护利用可持续发展。近3年,将重点把古城内的保护对象作为实施主体,通过明确保护管理责任,完善相关制度规范,实施历史遗存保护修缮,开展历史遗存活化利用,形成保护对象管理利用经验,打造文化遗存保护利用示范项目,进一步凸显古城文化特质,推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更新。

  淮安市深入推进规划修编调研工作,走访各县区和相关部门收集基础资料,邀请该市文化界专家学者“支招”,为淮安历史文化名城规划修编工作采集社会公众意见和建议。同时,综合考虑城市格局、文物古迹、建筑风貌,进一步发掘历史文化内涵,按照城市整体空间环境、历史街区和文物古迹3个层次,充分发挥河、湖、城、街交融一体的古城空间特色,重点挖掘和保护淮安的运河文化、名人文化、红色文化等优秀文化遗产。

  得益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力度不断加强,江苏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得到了切实有效的保护管理,活化利用科学合理,不断闪耀出新的生机。

● 绣花功夫推动“微更新”
原汁原味保留地域特色

  扬州有条老街,南北走向,好似鱼脊椎骨,两侧东西向整齐排列着头巷、二巷、三巷、四巷、五巷等数条小巷,宛如根根鱼刺,因此被形象地称作老城区的鱼骨巷,这里就是扬州古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

  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扬州古城核心区,街巷体系完整,整体建筑风貌保存完好,是唐代扬州老城里坊制格局的遗存之一。该街区在保护利用中,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历史、传承文化、合理利用”的原则,按照“小地块、渐进式、微更新、强文化、可持续”的思路,积极探索采用“政府引导、公众自主参与”的运作模式,充分发挥居民、投资人的主观能动性,逐步形成“自下而上”的街区保护与利用新机制。

  扬州市在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的过程中,注重在保护的前提下,对老城区、老街巷、老房子、老厂区等进行更新改造,着力解决这些地区普遍存在的基础设施缺失、卫生环境脏乱等问题,提高居民的居住质量和生活品质,让百姓分享城市发展的“红利”。经过系列改造更新,城市面貌逐步改善、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日益彰显。今天的扬州,较好地保持了传统格局,老城区和瘦西湖景区交相辉映,“二十四桥明月夜”等历史环境保存完好,呈现出“外揽城水之秀,内得人文之胜”的独特魅力。

  钟灵毓秀的扬州古城是江苏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江苏积极推进历史文化遗存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发挥历史建筑使用价值。2009年至今,江苏累计下达历史文化保护专项资金2。87亿元,用于对各类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修缮与活化利用进行奖补,有效引导地方实施保护并开展实践创新。同时,组织苏州市和扬州市开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工作,组织南京市和溧阳市开展省级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工作,并开展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相关课题研究,积极探索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新模式。

  江苏各有关市县积极推进历史遗存维修整治和基础设施改善,将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作为保护重点,推动保护利用,避免大拆大建,采取小规模、渐进式的有机更新模式,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