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学院始建于1993年的工民建专业,学院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办学理念,已开设建筑工程造价、建筑工程技术、古建筑工程技术3个专业,并拟筹建智能建造技术、建设经济信息化管理等2个专业。现下,学院以不断进取、精益求精为要求,以推进校企合作为主线,逐步形成以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专业为基础,以BIM技术+装配式技术发展为核心,以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特色,以校企深度合作办学为路径的数字建筑专业群建设发展新思路。
目前,建筑工程学院在校全日制专科学生750余人,高职扩招B、C类学生560余人。已为社会培养3000余名优秀毕业生,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建筑学院现有专任教师20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90%以上教师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80%的教师具备“双师”素质,其中齐鲁首席技师1人,高级工程师2人,注册岩土工程师1人,一级造价师1人,一级建造师2人,监理工程师1人,二级建造师5人,BIM建模师5人,学院拥有一支爱岗敬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构建“4-4-3”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以“四进四强化三提升”为人才培养目标,让“工匠进课堂、思政进课堂、科技进课堂、产业进课堂”,把“识图、施工、测量、信息化” 4个教学模块理论与实践再强化,通过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路径不断构建与完善“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实践能力”三维能力模型;在“4-4-3”人才培养模式中“把一学年分成三学期,每个学期时长分别为4个月、4个月、3个月”。在第一学期,当企业进入冬季施工停滞期,引入企业技术骨干作为实践课程教学主力军,弥补学校“双师型”师资的不足;第二学期,主要以校内理论知识与仿真实训学习为主;第三学期,由暑假的两个月改为三个月的实训学期,校内教师跟班跟岗,真正形成“校企共育、工学交替、师生双修”多维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在教学能力提升方面,以“建筑工程识图”,“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建筑测量”三大赛事为抓手,逐渐培养与提升团队执教能力与水平。通过“工匠精神”在育人全过程的渗透,培养既扎根当下能生存,又着眼未来有后劲的复合型人才。在教育教学中,积极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把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和强化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构建起从标准、内容到途径的职业素养培养新体系。同时开展“第二课堂”、各类学生社团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筹建与开设了BIM、识图、测量三大专业兴趣社团,做到“玩-学-练”兴趣广泛,“选-训-赛”基础宽泛,育训相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新路子。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能、提升自我的广阔平台,充分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 在课程设置方面,本着“宽泛就业→适应多岗→能力确定→知识确定→课程确定”的思路,奉行理论教学为能力培养服务、实践教学与生产实际对接、专项能力由单一课程培养、综合能力由综合实训培养的理念,以学生获得上岗能力为目的,按照依托行业、立足岗位、知识递进、能力递进的关系,构建课程体系。力争在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上,使学生具备准确识读专业施工图、正确使用测量仪器从事施工测量、熟练使用CAD、BIM、广联达等专业软件的能力。并将重点做好“活动+课堂”双落地的“工匠精神”人才培育融合创新路子,从不同专业角度出发,不断注入新活力,打造专业人才培养新高地。 近年来,建筑工程学院一直秉承“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办学理念,积极构建新型校企合作关系,汇聚企业资源优势,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培养一支高技能、有绝活的人才队伍和成千上万有理想、有技能的后备人才为目标,真正树立“一技在手,天下有我”的报国情怀,兴起弘扬工匠精神的热潮。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