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之窗南通讯(杨仲平 邓小燕)贴上特制的二维码,居民们将废弃灯管、旧衣物、塑料瓶、废玻璃等分类摆放,天楹工作人员称重扫描二维码后积分计入家庭账户,达到一定积分就可以兑换日用品或直接兑换现金,这在南通海安市已成为常态。
垃圾分类工作,事关人民生活品质、社会绿色低碳发展,是民生“关键小事”、社会“发展大事”。近年来,南通海安市坚持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城市管理精细化工程,坚持以“无废城市”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为着力点,建立市、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垃圾分类治理领导体系,将垃圾分类工作与基层治理工作深度融合。2023年,该市资源化处置生活垃圾约29.17万吨、厨余垃圾2.09万吨、建筑垃圾4.20万吨、装修垃圾 10.10万吨、大件垃圾300吨、可回收物收集量0.37万吨等。
坚持高效组织、提前谋划,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海安市总面积118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6.63万人,工业规模企业超千家、亿元企业近300家。“要想扎实推进垃圾分类工作,首先要做的是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党建引领、完善政策保障为建设‘无废城市’奠定坚实的基础。”海安市城市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为此,该局建立起城乡垃圾分类和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海安市垃圾分类和治理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城市管理、生态环境、住房和建设等部门责任,定期召开民主协商会议,加强统筹协调和督促指导。同时,该局进一步强化“党员先锋队+社区党委+红色物业+红色业主委员”四位一体的服务模式,通过开展党员先锋“敲门”行动、“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等活动等,带动更多市民共同参与。
2017年,海安出台了《海安市城市餐厨废弃物处理规划》《海安市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和治理规划》等“路线图”,在垃圾分类从“新时尚”变为“新常态”的这4年里,一座座因地制宜建设的分类亭在全市各个小区落户,公共场所、各类单位垃圾分类设施完备,“三定一督”分类趋势明显。
坚持精细管理、常态长效,塑造新颜值城乡面貌
在海安市如意紫都小区垃圾分类亭,居民娴熟地将垃圾分类投放到相应的桶内,“刚开始实行垃圾分类觉得挺烦琐,现在熟练后也能帮助不懂的人科普知识了”小区居民张女士说。
2017年,海安市在全省率先实行传统环卫业务与垃圾分类工作“两业融合”,采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由外包企业全面接管一城两区“两业融合”业务,并构建“点站场”三级回收体系,提升前端资源回收效率,惠及后端再生资源企业,不断提高垃圾处置效率,从而实现垃圾分类后的减量化和资源化。
截至目前,海安市已有125个小区建成260座生活垃圾“四分类”垃圾分类亭,覆盖率达84.8%,覆盖居民约6.4万户。已建设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无废城市服务驿站,其中城区20座、区镇11座。曲塘镇、李堡镇等8个区镇全域开展农村垃圾分类工作,覆盖率达80%。
坚持问题导向、科学布局,构建全链条治理体系
让垃圾分类更智慧,是城市精细化治理的“必答题”。近年来,海安市积极推进末端处理设施建设,致力于搭建垃圾“大分流、小分类”综合治理体系,打造生活垃圾“投、收、运、处”全链条闭环模式。“新建成的飞灰等离子体融熔项目为‘江苏省首台套重大装备’,有效解决了生活垃圾焚烧‘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海安市城市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厨余垃圾、可回收物、大件垃圾……在海安市清水园小区,装载不同垃圾的清运车缓缓驶入小区,进行现场收集。这是海安市依托垃圾处置终端信息化监管系统,搭建的垃圾分类智慧管理系统平台上的一幕。据了解,该平台可对生活垃圾、厨余垃圾从源头分类到中端清运到末端处置进行数据化、可视化的追溯管理,确保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
此外,为提升管理水平,海安市城市管理局制定出台《海安市再生资源回收站点专项整治方案》,规范管理316家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取缔、关闭60家,建成11处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并投入运营,积极推动全市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健康发展。同时,开展城管领域固体垃圾排查整治行动,部署排查整治工作计划,督促对重点部位、交通关口等全时段、全覆盖巡查监管,“清单式”推进整改,强化智慧监管、源头管理,全面依法规范处置。
接下来,海安市城市管理局将持续着力打造垃圾分类和治理“海安样板”新局面,努力实现全市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及治理工作取得更深层次的提升,为推动城市管理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海安新实践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海安市城市管理局)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