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文化经过一代代闽南人的实践,不断挖掘、弘扬、创造,并吸收采纳了土著百越文化、南洋文化、西方文化等外来文化的特质和合理因素,而孕育、发展起来。

闽南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独特的性格和丰富的内涵,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其中,剪瓷雕是广东省潮汕地区、福建省漳州各地寺庙建筑中一种地方传统手工技艺。

剪瓷雕为何人何时创造发明已难于考证,相传,从宋代晚期兴建西山岩的“初来寺”时就已经有了该项技艺。

有人说,剪瓷雕是明清时期漳浦、诏安一带的艺人发明的;也有人说,剪瓷雕是由广东潮州地区传入闽南的,至今尚无定论。

明代,东山兴建寺庙、祖祠,该项技艺便开始盛行。清以来,该项技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随着东山与海外文化交流的发展,逐渐在东南亚及台湾地区传播。

民国时期,东山就有一些工匠应邀到台湾或澎湖修寺庙、祖祠,其中就有专事剪瓷雕的师傅。

到了近现代,随着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剪瓷雕艺术在一批优秀传承人的手中发展到高峰。

闽南地区寺庙、宗祠的屋脊几乎都会用这种方式进行装饰,这也是闽南建筑的特色所在。

剪瓷雕选用胎薄质脆的彩色瓷碗为原料,用钳子、木锤、砂轮等工具,剪、敲、磨成形状大小不等的瓷片,剪成各种形状。

剪瓷雕的“剪刀”非同一般,它形似平口老虎钳,但钢口不能太硬,如果硬碰硬,就容易将瓷片剪碎。

这种钢口偏软的剪刀,长度在25cm到35cm,它在熟练的艺人手里,能很快地将瓷器分割成各种形状,再修整出所需要的、边缘光滑的瓷片。

剪瓷雕分为平雕、立雕、圆雕、叠雕、半浮雕。平雕着重于构图,一般用于近景;叠雕则多用于高处屋顶的龙凤走兽、水族飞禽和花卉树木,用片片彩瓷表现凤毛麟角、红花绿叶,无不栩栩如生。

立体雕难度最大,多用于古装戏曲人物。武将的盔甲,文官的蟒袍,才子佳人的宽衣窄袖,只有立体雕方能奏效,一个个形神兼备的人物、动物便呼之欲出。

凝固在古厝屋顶上的绝妙艺术,在那些极具闽南地方特色的仿古建筑或园林景观建筑中,都少不了剪瓷雕的装饰。

剪瓷雕主要分布于闽南地区的寺庙、祠堂等古建筑,一个剪瓷雕工程完成后,一般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会重修。

闽南人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和审美情趣,凭藉自己的聪明才智,创建了与自己生活环境相适应,且符合自己的审美观的闽南建筑,既富有独创性又集中外建筑之大成。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