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汉之前,闽海地区先民的居住形式大致有岩棚、半地穴式建筑、地面建筑和干阑式建筑,干阑式建筑应是主要居住形式。

《北史·蛮獠传》说:“依树积木,人居其上,名曰干阑。”《新唐书·南平僚传》说:南方“土气多瘴疠,山有毒草及沙虱蝮蛇,人并楼居,登梯而上,号为干阑”。

根据考古发掘推知,在距今7000~3000年,福建的原始先民们已经从事以渔猎为主、兼及养畜和种植水稻的生产活动。他们通常聚居在海湾地区或依山面水的小丘上,住在圆形或方形、木骨泥墙的茅屋中,其住屋形式即有干阑式的。

由于历史的流变,中原文化逐渐进入闽海地区,并成为主导文化,闽文化成为中原传统文化与地域性多种文化的复合体。不同时期的汉人迁移入闽,带来了中原不同时期的建筑形式和风格。

随着北方汉文化的南移,干阑式建筑被其他类型的建筑所取代。现存的闽海系传统民居,主要是明清时期建筑。在建筑构造形式上,既有北方地区抬梁式木构架形式,又有南方地区穿斗式木构架体系。许多中原地区已经失传的构架和构造做法在这里得到延续。

在建筑平面布局上,既有三合院、四合院等中原传统建筑形式,又有护厝、排屋、土楼、土堡、竹竿厝、吊脚楼等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形式。

但是不管闽海系民居的形式和风格如何演变,依然保持着中轴线对称、院落组合、木构承重体系和坡屋顶等我国汉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共同特征。

比较闽海系建筑形式与其他建筑形式,可以发现这样的现象:西洋建筑外向、开放,闽海建筑内向、封闭,客家土楼向心、内聚。不同的文化呈现不同的建筑现象。

而且由于地域、文化、气候的不同,使得南北建筑差异较大,如北方是“围”出的庭院,南方是“挖”出的天井。

由于南北气候的差异,东西文化的差异,地域文化的差异,形成了闽海系民居建筑独特的表现形式。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