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末,MLA+与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和瓦地设计一同参与了粤港澳创新合作示范区城市设计国际竞赛。竞赛旨在向国内外设计机构征集具有前瞻性与创新性的城市设计理念和方案,为广州市最南端的战略性城市空间做好战略性谋划、城市形象营造和实施路径安排。
万顷沙,珠江口岸最年轻的绿地,充沛的生态空间和推动湾区创新协同的机遇,使其站在了三角洲自然生态与未来创新发展的十字路口。项目以打造大湾区双生协同体为目标,希望构建湾区多城联动的创新生态和自然生态协同中枢,让万顷沙实现从繁荣的河口三角洲生态到未来的智慧创新绿洲的转变。
三角洲的自然生态系统给示范区的发展带来三个启发:弹性适应、持续进化、包容交汇。示范区的创新系统将向三角洲学习,并由此提出三大设计策略,打造大湾区人、自然、城市融合一体的理想家园。
设计理念
弹性适应:柔韧稳固的生态基石
FLEXIBLE ECOLOGICAL CORNERSTONE
三角洲随河流与海洋的交织变幻而生,自然学会了如何与多变的外部环境相处,成为最具弹性和善于适应的生态系统之一。我们希望能从海、河、洲三个密不可分的系统中学习如何塑造万顷沙坚韧的发展基石。面对示范区易遇自然灾害的本质特征,定制“向海而生、沿河互融、沙洲共栖”三大行动,提高示范区的生态安全格局,锚固建设边界,谋求对临海片区的永续利用。
生态系统策略
向海而生
LIVE UPON THE SEA
岛头还自然以空间,双层堤坝打造韧性缓冲区,降低风暴潮致灾风险。利用水流复育岛头自然地形,提供多种复合型栖息地,进而引入与之结合的生态农业。
栖息地策略
依河互融
LIVE UPON THE RIVER
沿河在现有堤坝的基础上加厚水岸,利用栖息地和潮间带农业软化边界,提高应对洪涝的能力,同时创造多样化的水岸活动,丰富游憩体验。
岸线设计策略
沙洲共栖
LIVE UPON THE SANDBANK
内陆设置多级海绵系统应对未来极端降水。在中轴植入三类高功能生态片区,与多样田园斑块相结合,形成栖息地源向两侧扩散的共生系统。
整体蓝绿网络构建
持续进化:自我进化的产业集群
EVOLVING INDUSTRY CLUSTER
理解变革、拥抱变革是认知创新型经济的基本前提。以柔性思维应对创新型产业对空间需求的易变性和不确定性,是提升区域适应性和应变能力的关键考量。我们希望构建以交通网络串联的创新产业集群,通过“种子引入、生长网络、渐进演变”的创新产业培育计划,形成向内密集联络,向外广泛开放的创新网链。
6类32个独立细胞单元
32 INDEPENDENT CELL UNITS IN 6 CATEGORIES
多元化&定制化
方案以实施为导向确定了6大类空间功能单元细胞:生态居住、综合服务、孵化研发、未来试验、智能制造、创新门户。并根据不同功能单元细胞中人群活动特征与需求,进行不同的空间配套设施的精细化设计,以便更好地适配这些不同类型的功能单元。
独立性&灵活性
细胞单元式的组合开发模式,可以充分彰显万顷沙的三角洲生态环境优势与特色,避免大规模成片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细胞组团式的开发模式,由于每一单元都有相对的独立性与完整性,有利于灵活的开发时序安排,成熟一片,开发一片,交付一片。
城市生长骨架
包会交融:融合渗透的功能社区
INTEGRATED AND MIXED-USE COMMUNITY
充分利用自然运动带来的养分,让不同群落的栖息地融合交汇,保证了三角洲生态系统内的种群活力。我们希望新的城市空间也能与周围环境紧密结合,相互渗透,创造出多变灵活、充满活力的功能社区。围绕创新产业主体,形成以功能多元紧凑、与自然环境深入融合为组织特征的创新型空间单元,通过生态与生产生活融合、机构与企业共生、高成本与低成本交织的创新空间基底设计,激发潜在创新动力。
复合社区
Hybrid Community
创新社区
Innovative Community
农业社区
Agricultural Community
生态研发园区
Eco-R&D Park
滨水特色活力区
Waterfront Vitality Zone
疗愈社区
Healing Community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