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屋是流行于闽南、粤东、赣南地区的传统建筑形式,主要分布在福建的漳州、汀州和广东的梅州、潮州、惠州等客家人聚集地。围屋的建筑形式和功能类似于福建的土楼,但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围屋通常是以一个或多个祠堂为中心,向外扩展出许多房屋,形成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围屋的外墙高大坚固,具有良好的防御性能,可以抵御盗匪和战乱的侵袭。围屋内部布局紧凑,房屋层层叠叠,错落有致,采光、通风和排水性能良好。

在历史上,围屋的出现与客家人的移民历史密切相关。客家人是从中原地区迁徙到南方的人,他们在新的环境中需要建立自己的居住地,而围屋就是他们适应新环境的一种建筑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围屋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具有客家文化特色的建筑形式,体现了客家人的团结、互助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客家围屋,是客家民居经典的三大样式(客家围屋、客家排屋、客家土楼)之一,是一种富有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

在两晋至唐宋时期,因战乱原因,黄河流域的中原汉人被迫南迁,历经五次南下大迁移,先后定居南方的广东、福建、江西、香港新界等地。因为离开中原故土,所以这些南下迁移的汉人一直自称为“客”寓为客居他乡之意。故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说。

古代当地官员为这些移民登记户籍时,亦立为“客籍”,称为“客户”、“客家”,此为客家人称谓的由来。为防外敌及野兽侵扰,多数客家人聚族而居,形成了围龙屋、围屋、走马楼、五凤楼、土楼、四角楼等,是客家建筑文化的集中体现。

围屋典型代表:

东升围:坐北朝南,为三堂六横三围的围龙屋,是兴宁境内最老的客家围屋之一,俗称“九厅十八井”。整座围屋建成防火防水防盗和抵御外侵的土木结构,被誉为“刀枪不入,水火难攻”。同时距离东升围不到500米处还保存由陈朗庭孙辈所修建的磐安围,依山傍水,景色优美。

崇林世居:广东省第二大客家围屋。依山而建,前低后高,总面积13824平方米,已有200多年历史。崇林世居方形围屋远看像一座城堡,实际上更像一座城池,墙高9米,厚近1米,长宽均超过百米,墙上本来没有窗户,而是散布着数百个枪眼。

大万世居:又称大万围,是深圳十大客家古村落(古民居)之一。大万世居平面呈方形,四角建有炮楼,正面有大六楼,均为高高的围墙相连,围墙上有走马廊相通。围龙屋大门向南,门楼上塑有“大万世居”4个大字。1984年,“大万世居”被列为深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碧滟楼:集传统客家建筑工艺建成,内部有形状各异的院落,结构布局得体实用,是一幢惠州地区典型的客家传统四阁楼围屋,正门接开阔的禾坪。前方开一半月形水塘,水塘两端对称矗立多对旗杆夹(功名碑)。平面呈长方形,长60多米,宽近37米,建筑面积近2000平方米。

围龙屋是一种富有极具岭南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中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

(注:文章仅作知识分享,部分图源自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