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之前的文章里,我对中国建筑的两大核心业务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针对股友们发来的不同观点,谈了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然而,由于投资分析是一门考验综合能力的艺术,而不是一门追求精确预判的科学,所以,即便是面对同一家企业,不同投资者也往往会得出不同的分析结论。
但是,对于理性的投资者来说,不应当只看到企业的优点,还应当站在反对者的角度,对于企业的缺点进行认真的探究和思考。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价格向内在价值回归的漫长过程中,做到耐心和自律,以及“胸有成竹”和“遇事不乱”。
接下来,我就针对分析过程中看到的一个“最大缺点”,来谈一谈我的担心和思考。
02
对于资本密集型企业来说,现金流通常是最重要的经营指标。而且,在三类现金流中,经营性现金流,更是直接关系到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而对于中国建筑来说,由于它的平均毛利率只有11.6%,所以,如果资金的占用时间过长,往往会导致经营上的恶化,并一点点地拖垮企业。
然而,我在分析该公司的经营性现金流时,却发现了一个不好的迹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在过往的十三年里,呈现出无规则的大幅波动,而且,变动的幅度在近几年里,又呈现出不断加大的迹象。
针对这一现象,我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思考,而最终的结论认为:“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业务”,是导致经营性现金流大幅变动的主要原因。说的更明确点,是由于BT、BOT和PPP等项目,导致了现金流的巨大变化。
这里需要简单介绍一下:有别于工程施工总包的模式,BT、BOT和PPP项目,会使得中国建筑由单纯的施工单位,变成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运营单位的综合体。
这样一来,在资产股债表中,就产生了巨额的“长期应收款”和“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等。而这些资产的增加,又势必会导致资金的长期占用。
除此之外,令投资分析变得更加困难的是,在针对这些投资项目的进一步分析中,我却遇到了数据不足的困难,并因此产生了些许担忧。
而且,随着BT、BOT和PPP等项目的增多,想通过阅读财务报告来分析投资的回款情况,已变得越来越困难。
虽然在年报中,有部分相关信息的披露和说明,但是,如果能够更加详细、更加“规范”的披露相关内容,那么这些数据对于分析企业的现金流情况,将起到“定心丸”的作用。
03
尽管存在这样的“缺点”,但是,它会不会影响或降低中国建筑的内在价值呢?我的分析结论是否定的。
之所以会给出这样的答案,原因有二:第一,除了这个“缺点”之外,该公司在其他方面均表现得足够优秀。而且,即便是这个“缺点”本身,也并不是企业经营恶化的表现,而是为了适应新的竞争环境,而采取的应对策略。
例如,在公司年报中,有这样的描述:“公司紧跟国家发展战略政策,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补短板持续贡献中建力量。公司投资建设运营的千米级特大桥——宜昌伍家岗长江大桥顺利通车,承建的国内建设标准最高的城市环线快速通道——武汉城市四环线建设项目实现全线通车、徐州地铁 3 号线一期工程投入试运营,以优质履约持续贡献‘中建智慧’和‘中建力量’。”
第二,由于该公司目前已拥有众多BT、BOT和PPP等项目,所以,相比该类业务开展的初期,现金流的回款速度会逐步加快,因为,相比只提供建筑服务,在资产运营过程中的利润要更加可观。
综上所述,对于该公司在现金流上所表现出的“缺点”,更应该归结为证券分析中的困难,而不应该将它视为阻碍企业发展、降低企业内在价值的“绊脚石”。
因为,这个“缺点”在本质上,其实是对“短期之内收回少量现金”,还是“长时间里收回更多现金”,所做出的选择罢了。所以,将其理解为不同的经营模式,应该更为恰当。
当然,以上结论只是我的个人遇见,如果你同样思考过这个问题,并能够不吝赐教的话,我将非常感激。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