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
中央企业铆足干劲,
加快重点工程项目建设进度。
诸多领域
一大批超级工程迎来重大节点,
一大批国之重器陆续“上新”,
不断刷新世界纪录,
彰显中国速度、中国质量,
为稳经济大盘做出积极贡献,
用实实在在的业绩
奋进新征程
(一)公、铁、桥、隧、大飞机,四通八达
1.西藏墨脱县第二条交通要道派墨公路全线建成
10月1日,
由中国华能、中国电建等单位参建的
西藏墨脱县第二条交通要道——
派墨公路路面硬化工程主体完工,
标志着历时8年建设的
派墨公路全线建成。
派墨公路是继林芝市波密县扎木镇至
墨脱县城的扎墨公路后,
第二条进出墨脱县的交通道路,
全长67.22公里,
未来通车后,
林芝市区至墨脱县的公路里程
将由原来的346公里缩至180公里,
通行时间缩短至4小时左右,
将与原有的扎墨公路
共同组成进出墨脱县的交通环线。
2.雅万高铁进入核心技术施工阶段
10月16日,
由中国电建承建的
雅万高铁项目全线架梁工程顺利完工,
铺轨通道全面打通;
10月19日下午,
印尼雅万高铁第一根接触网导线悬挂完成,
标志着印尼第一条时速350公里的高铁
进入电气化专业核心技术施工阶段。
雅万高铁连接印尼首都雅加达
和第四大城市万隆,
是中印尼两国务实合作
和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项目,
也是中国成套技术整体走出去的首条高铁、
东南亚第一条时速350公里的高铁。
项目建成通车后,
雅万双城的出行时间
将由现在的3个多小时缩短至40分钟,
将极大改善当地交通状况,
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3.我国在建最北端高铁哈伊高铁全线开工
10月12日,哈伊高铁(哈尔滨至伊春)
哈尔滨至铁力段首个工点进场施工,
标志着我国在建最北端高铁哈伊高铁全线开工。
由中国中铁等央企参建的哈伊高铁
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
京哈至京港澳通道的延长线,
起自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途经绥化市,终至伊春市,
正线全长318公里,
设计时速250公里,
建设工期5年。
本次开工建设的哈尔滨至铁力段
正线全长188公里,
全线新建线路桥梁占比72%。
4.国内首个“站城融合”现代铁路客站开通运营
9月22日,
由中国中铁、中国铁建等单位参建的
合(肥)杭(州)高铁湖杭段通车运营,
我国首个“站城融合”现代铁路客站
——杭州西站正式开门迎客。
合杭高铁湖杭段是
杭州亚运会重要保障项目,
线路从既有湖州站引出,
跨富春江后引入杭黄高铁桐庐站。
新建线路长约137.8公里,
设计时速350公里。
5.深江铁路全线正式开工
10月9日,
由中国铁建参建的深江铁路全线开工,
标志着“轨道上的大湾区”再提速。
深江铁路
起于深圳枢纽西丽站,止于江门站,
全长约116公里,
跨越珠江口,串联深圳、东莞、
广州、中山和江门等大湾区5座中心城市,
是连接深港和珠西的跨珠江快捷客运通道,
全线桥隧占比达98%,
线路沿线途经水系发达的珠三角地区,
穿越多条等级航道,条件复杂。
为此,项目在设计中应用多项创新技术,
在出南沙站后,
采用5座主跨200米以上的斜拉桥。
其中,主跨808米的洪奇沥大桥,
是世界首座钢混箱桁组合梁公铁合建斜拉桥,
引领了大跨度公铁合建斜拉桥技术发展。
6.世界最大跨径空腹式刚构桥梁合龙
9月26日,
中交集团所属中交二公局承建的
贵黄高速贵定连接线甘溪特大桥
正式合龙,
标志着空腹式刚构类型的桥梁跨径
在国际上正式迈入“300米+”的新阶段。
甘溪特大桥位于贵州黔南州贵定县,
横跨甘溪自然保护区独木河水库,
是贵黄高速贵定连接线的控制性工程。
大桥全长1220米,
采用双向4车道标准建设,
设计时速60公里,
单幅桥宽10.25米,
两幅桥净距3.5米。
主桥空腹式刚构桥主跨300米,
为同类桥梁跨度世界第一。
7.“世界级挑战性工程”汕头海湾隧道正式通车
9月28日,由中国中铁
旗下中铁六院设计、
中铁隧道局承建的
汕头海湾隧道正式通车。
汕头海湾隧道工程
位于礐石大桥和海湾大桥之间,
线路全长6.68公里,
其中隧道长5.5公里,
隧道外径14.5米,
设计时速60公里,
是国内最大直径越海盾构隧道,
国内首条在8度地震烈度区
建设的海底隧道,
同时也是国内首条
兼具城市道路与一级公路功能的
水下盾构隧道,
施工综合难度和风险
在国内海底隧道界首屈一指,
被誉为“世界级挑战性工程”。
8.我国北方首条大型跨海沉管隧道全线贯通
9月29日,
中交集团承建的
我国北方首条大型跨海沉管隧道
——大连湾海底隧道
较原计划提前1个月实现全线贯通,
开启了我国高纬度寒冷地区
跨海沉管隧道建设的先河。
大连湾海底隧道
连接大连东港商务区与钻石湾,
是“振兴东北”和
“交通强国”国家战略的重点工程,
其中海底沉管段全长3035米,
由18节“航母般”大小的
沉管和1个最终接头构成,
标准管节沉管
长180米,约6万吨。
隧道设计标准为城市快速路,
设计使用年限100年。
9.全国最大公铁合建盾构隧道贯通
10月24日,
随着直径15.76米的
“富春号”盾构机巨大刀盘破洞而出,
抵达接收井,
由中国铁建设计施工的
秦望通道工程过江隧道顺利穿越富春江
实现贯通。
该隧道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公铁合建隧道、
浙江省最大的盾构隧道,
也是富春江流域首条过江隧道。
秦望通道计划于2023年建成通车,
届时富春湾两岸过江时间
由原来半小时缩减到最快三分钟。
10.世界首个电磁推进地面超高速试验设施成功运行
近日,由中国建筑旗下中建八局参建的
阶段性建成的
世界首个电磁推进地面超高速试验设施
——“电磁橇”设施,
在济南成功运行,
对于吨级或以上物体最高推进速度
可达每小时1030公里,
创造了大质量超高速电磁推进技术的
世界最高速度纪录。
高速地面交通、航空飞行器等
高速先进装备的研发,
必须解决复杂动态过程下的
空气动力学、高强度先进材料、
高速测控等一系列科学技术问题。
采用电磁推进技术建造的“电磁橇”设施,
具有推力大、响应快、
精确可控等突出优势,
可以为上述问题的解决
提供重要的测试手段。
11.C919大飞机迎来发展里程碑
9月29日,
中国民用航空局向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颁发C919大型客机型号合格证,
将于2022年底交付首架飞机,
标志着我国拥有了一款可以
投入航线运营的单通道干线客机。
C919大型客机是
我国首次按照
国际通行适航标准自行研制、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喷气式干线客机,
于2007年立项,2017年首飞。
客机座级158—168座,
航程4075—5555公里。
(二)风、光、水、油、气、核、储,动力澎湃
1.亚太地区单机容量最大风电机组下线
10月13日,
我国自主研制的13.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
在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下线。
该机组是当前全球范围内叶轮直径最大、
亚太地区单机容量最大的风电机组,
标志着我国海上风电大容量机组
在高端装备研发制造能力上
实现重要突破。
本次下线的
单机容量13.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
叶轮直径252米,
叶轮扫风面积约5万平方米,
相当于7个标准足球场大。
在满发风速下,
单台机组每转动一圈发电29千瓦时,
每年可输出6350万千瓦时清洁电能,
可满足3万多户三口之家
一年家庭正常用电;
减少燃煤消耗1.9万吨,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8万吨,
具有显著的节能减排成效。
2.新一代2000吨级海上风电安装平台交付投运
9月28日,
由中国三峡集团投资建造的
全球首艘新一代2000吨级
海上风电安装平台——“白鹤滩”号
在广州南沙正式交付投运。
“白鹤滩”号长126米,
宽50米,型深10米,
是目前全球范围内
起吊能力最强(2000吨)、
作业水深最深(70米)、
可变载荷最大(6500吨)、
甲板面积最大(4200平方米)的
自升自航式一体化风电安装平台,
升降系统、起重系统等
核心作业装备均实现全国产化。
3.全球首个超高海拔光伏实证基地并网发电
10月14日,
四川省清洁能源发展重大项目、
全球首个超高海拔光伏实证基地项目
——国家电投兴川实证光伏电站
首批发电单元并网发电,
标志着基地正式投产应用。
兴川实证光伏电站位于甘孜州乡城县,
总装机60万千瓦,
将分两期全容量投产。
项目平均海拔约4000米
(3500米到5500米之间称为超高海拔),
总占地面积约13650亩,
总投资约32亿元,
全容量并网后
年平均发电量12.68亿千瓦时,
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39万吨,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07万吨,
将进一步优化四川的能源结构。
4.白鹤滩水电站13号机组正式投产发电
9月18日,
全球在建规模最大水电站
白鹤滩水电站13号机组
顺利通过72小时试运行,
正式投产发电。
13号机组的投入运行,
标志着白鹤滩水电站
右岸电站投入商业运行过半。
白鹤滩水电站
是当今世界在建规模最大、
技术难度最高的水电工程。
白鹤滩水电站建成后,
多年平均发电量
将达624.43亿千瓦时,
可满足约7500万人
一年的生活用电需求,
相当于每年可节约
标准煤约1968万吨、
减排二氧化碳约5160万吨,
将与三峡、葛洲坝、向家坝、
溪洛渡、乌东德等6座水电站
构成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
有效缓解华中、华东地区及
川、滇、粤等省份用电紧张局面。
5.我国勘探发现首个深水深层大气田
10月19日晚,
中国海油在海南岛东南部海域琼东南盆地
再获勘探重大突破,
发现了我国首个深水深层大气田宝岛21-1,
探明地质储量超过500亿立方米,
实现了松南-宝岛凹陷
半个多世纪来的最大突破,
是加快深海深地探测取得的有力进展。
宝岛21-1的成功发现,
不仅证实了宝岛凹陷的勘探潜力,
也表明中国在深水深层勘探技术上
取得了重要突破。
按照中国海油整体规划,
到2025年,
中国南海莺歌海、琼东南、珠江口三个盆地
总体探明天然气储量可达1万亿立方米,
建成“万亿方大气区”。
6.四川盆地页岩气勘探获得重大发现
近日,中国石化西南石油局
在四川盆地部署的金石103HF探井
获高产稳产工业气流,
日产天然气25.86万立方米,
评价落实地质资源量3878亿立方米。
这是我国首次在寒武系筇竹寺组地层
取得页岩气勘探的重大突破,
开辟了页岩气规模增储新阵地。
10月26日中国石化又传来好消息
江汉油田涪陵页岩气田
18-S12HF井完钻井深7161米
其中水平段长4286米
水平段“一趟钻”进尺4225米
一举刷新我国页岩气井两项纪录
标志着我国页岩气超长水平井钻探取得重大突破
将有力带动我国页岩气实现高效开发。
7.我国最大超深油田累计生产油气突破1000万吨
10月9日,中国石油宣布,
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
我国最大超深油田——富满油田
累计生产油气突破1000万吨,
标志着我国超深层油气
迈入规模开发新阶段。
富满油田是我国能源保障重点工程,
油区面积1.7万平方千米,
同北京市面积相当,
油气资源量超10亿吨,
是我国目前发现埋藏最深、
规模最大的超深原油上产区。
今年前九个月,
富满油田生产油气2469万吨,
同比净增百万吨,
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
8.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平台“海基一号”投用
10月3日,
由中国海油自主设计建造的
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平台
“海基一号”投用,
标志着我国成功开辟了
深水固定式平台油气开发新模式,
深水超大型导管架平台的
设计、建造和安装能力
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对推动海上油气增储上产、
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海基一号”
本次同时投产5口生产井,
初期日产量约2700吨。
依托“海基一号”,
将同时开发陆丰15-1和
陆丰22-1两个油田,
共14口生产井、3口注水井,
全部投产后
高峰日产原油达5000吨,
将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
注入新的动力。
9.我国新一代“人造太阳”创造运行新纪录
2022年10月19日下午,
中国新一代“人造太阳”
托卡马克装置(HL-2M)
等离子体电流突破100万安培(1兆安),
创造了中国可控核聚变装置运行新纪录,
标志着我国核聚变研发
距离聚变点火迈进重要一步,
跻身国际第一方阵,
技术水平居国际前列。
等离子体电流强度
是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的核心参数,
等离子体电流达到100万安培(1兆安)
是其实现聚变能源的必要条件,
未来托卡马克聚变堆
必须在兆安级电流下稳定运行。
此次全新的突破,
意味着该装置未来可以在
超过1兆安培的等离子体电流下常规运行,
开展前沿科学研究,
对我国未来深度参与
国际热核聚变堆(ITER)实验
及自主设计运行聚变堆
具有重要意义。
10.我国规模最大液化天然气储备基地在盐城投产
经过16天、6000海里的航行,
9月26日,
来自卡塔尔的“阿尔卡莎米亚”号
液化天然气运输船抵达江苏盐城,
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
开始接卸首船液化天然气,
标志着我国规模最大的
液化天然气储备基地实现投产。
位于江苏省盐城市
滨海港工业园区的
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是
国家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及
互联互通重点规划项目,
一期工程建造
10座大型液化天然气储罐,
包括4座22万立方米储罐和
6座27万立方米储罐,
总罐容达250万立方米,
是国内规模最大的
液化天然气储备基地。
11.全球最大规模350兆瓦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示范工程开工
9月28日上午,
全球最大规模
350兆瓦盐穴压缩空气储能项目
——山东泰安2×300兆瓦级
压缩空气储能创新示范工程开工。
该项目由中国能建、
泰安市泰山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等
单位共同投资建设。
一期工程计划投资22.3亿元,
建设一台350兆瓦/140万千瓦时机组,
提出了325摄氏度低温
熔融盐储热高温绝热压缩系统方案,
设计储能/充电时间8小时,
释能/放电时间4小时。
两期全部投运后年发电量约为10亿千瓦时。
该项目将采用全球首创
低熔点熔融盐高温绝热压缩技术,
建成后将在压缩空气储能领域
实现单机功率全球第一、
转换效率全球第一、
储能规模全球第一,
有助于推动新型储能技术高端发展,
促进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并网消纳
和废弃盐穴资源再利用。
(三)电网、水网、油气管网,网通天下
1.两大电网闽粤电力联网工程竣工投产
9月30日,
由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
共同投资建设的
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重点电力项目
——闽粤联网工程正式投运,
福建广东两省电网首次实现互联互通。
闽粤联网工程于2021年4月开工,
总投资32亿元,
在福建新建1座直流背靠背换流站,
通过两回500千伏交流线路
分别与福建电网和广东电网连接,
输送容量200万千瓦,
线路全长303千米。
工程在技术创新方面
实现了多个首次。
2.华北最大全域水网地表水灌溉工程首批水渠通水
10月6日,
由中国中铁旗下中国铁工
投资建设集团投资、建设、运营的
河北魏县全域水网地表水
灌溉PPP项目(东南片区)
首批5条水渠通过验收并顺利通水。
该项目是集灌溉供水、
防涝防洪、生态旅游、交通畅达等
多功能为一体的、
华北最大的全域水网地表水灌溉工程。
建成后,渠道和坑塘
新增调蓄能力503万立方米,
新增水域面积906亩,
增加绿化面积1015亩,
覆盖耕地灌溉面积13.4万亩,
能够加强对上游引调水和雨洪的利用,
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3.西气东输四线工程全面开工
9月28日,
国家“十四五”石油天然气
发展规划重点项目——
西气东输四线天然气管道工程正式开工。
西气东输四线工程
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
原则分段建设。
本次开工的吐鲁番—中卫段是
该工程的核心组成部分,
全长1745公里,
预计2024年建成投产。
西气东输四线工程
是继西气东输一线、二线、三线管道之后,
连接中亚和中国的
又一条能源战略大通道,
管道全长约3340公里,
管径1219毫米,
设计压力12兆帕。
建成后,将与
西气东输二线、三线联合运行,
届时西气东输管道系统
年输送能力可达千亿立方米。
(四)新装备、新技术、新材料,世界首创
1.全球首个架空“气膜粮仓”主体结构建成
10月1日,
在成都中央储备粮四川新津直属库,
四个巨大的粮食气膜仓拔地而起,
这种由我国首创的先进储粮仓
“架空气膜仓”
每个仓体高达36.1米,
一个就能储粮7500吨,
可满足七万人一年的口粮。
传统粮仓是钢筋混凝土建筑,
现在的架空气膜仓外面有
一层靓丽的“外衣”,
相当于给下面的仓体
整体盖上了一床“防水棉被”,
保温隔热、防水防潮,
气密性可提升2倍以上,
在氮气气调、低温储粮技术
使用方面有独特优势,
明显提高储粮的质量,
后期运行能耗预期可节约30%以上。
2.钢铁业全球最大流化床酸再生机组投产
9月16日,
钢铁业全球最大流化床酸再生机组
——冷轧厂“三合一”酸再生机组
在中国宝武宝钢股份宝山基地冷轧厂投产。
该机组将肩负起1420、1550和1730
三个单元酸再生处理的重任,
对未来绿色冷轧发展具有示范引领意义。
酸再生机组历来是冷轧环保管控的重点。
该项目采用的
流化床酸再生工艺加酸雾冷却工艺,
是目前酸再生工艺中粉尘和氯化氢
排放量最小、对环境最为友好的
酸再生工艺。
“三合一”酸再生机组产出的副产品
可以在厂内资源化利用;
机组实现了对烟气排放的
24小时在线连续监测,
实现了废气超低排和废水近零排放,
同步降低了水耗和酸耗。
3.全球最大轮胎成功下线
10月11日,
风神子午工程巨胎59/80R63成功下线。
此次下线的巨型轮胎
由中国中化风神轮胎自主研发生产,
直径超过4米,
相当于一辆家用小汽车的长度;
重量近6吨,
相当于3辆家用小汽车的重量,
主要用于400吨左右的巨型矿用自卸车。
该产品通过领先的有限元仿真技术、
低生热配方设计及带束层结构、
特有的散热设计及平衡硫化技术,
实现了轮胎在低生热、高里程、超耐磨、
耐切割等方面的优异表现。
自项目攻关以来,
研发团队攻克了30余项技术难题,
获得专利和专有技术累计超过20项。
4.世界首套玻璃熔窑二氧化碳捕集与提纯示范项目投产
9月19日,
世界首套玻璃熔窑
二氧化碳捕集与提纯示范项目——
中国建材(合肥)新能源光伏电池封装材料二期
暨二氧化碳捕集提纯项目
在合肥顺利投产。
这是中国建材集团首次将
自主研发的玻璃熔窑二氧化碳捕集与
提纯技术应用在玻璃生产线,
填补了行业空白,
再次创造了光伏玻璃行业的
“国内第一、世界首创”。
该项目集聚数字化、
智能化、绿色化于一身,
生产能力为年产5万吨液态二氧化碳,
首次采用变压吸附耦合吸附精馏的创新工艺,
以玻璃熔窑烟气中35%浓度的
二氧化碳为原料,
经烟气处理、二氧化碳捕集、
压缩、精馏和液化,
制成纯度为99.99%的液态二氧化碳,
产品质量达到国家食品级标准。
5.全球首套绿氢零碳流化床高效炼铁新技术示范项目开工
9月27日,
鞍钢集团氢冶金项目开工,
这是全球首套
绿氢零碳流化床高效炼铁新技术示范项目,
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可实现低碳冶金新技术路线的突破,
助力我国钢铁工业绿色低碳创新发展。
氢冶金是钢铁行业
实现低碳发展的重要路径,
也是钢铁冶金发展的新方向。
与传统碳冶金相比,
氢冶金以氢气为燃料和还原剂,
可以使炼铁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从源头上解决碳排放问题。
该项目采用国际先进的电解水技术,
实现绿氢规模化高效制备;
开发流化床炼铁新技术,
突破原料适用性和还原效率难题;
集成关键技术,
实现高金属化率直接还原铁的连续生产。
项目计划于2023年投入运行,
形成万吨级流化床氢气炼铁工程示范,
为世界氢冶金技术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6.全球最大液体蛋氨酸单体工厂建成
9月15日,
中国中化旗下企业安迪苏
南京工厂二期产能18万吨/年
液体蛋氨酸项目正式投产,
加上一期项目,
南京工厂整体年产能达到35万吨,
成为全球规模最大、
技术最先进、竞争力最强的
液体蛋氨酸生产平台之一。
2009年,
安迪苏在南京江北新区投资建设
中国首座液体蛋氨酸工厂,
填补国内蛋氨酸生产领域空白。
随着二期正式投产,
安迪苏南京工厂的产能将实现翻番,
助力中国饲料食品行业
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为我国粮食安全和
绿色低碳发展贡献力量。
7.全球最大的砂石料生产线建成投产
近日,中交集团所属中交二航局参建的
全球产能最大机制砂石生产线
——湖北黄石华新(阳新)亿吨机制砂石项目
正式投产。
该项目位于黄石市阳新县,
建有19个机制砂车间,
全部投产后年产机制砂1亿吨。
项目的投产,
对长江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8.我国自主研发的首个万吨级48K大丝束碳纤维问世
10月10日,
我国首个万吨级48K大丝束碳纤维工程
第一套国产线在中国石化
上海石化碳纤维产业基地投料开车
并生产出合格产品。
该产品性能媲美国外同级别产品,
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标志着中国石化大丝束碳纤维
从关键技术突破、工业试生产、产业化
成功走向规模化和关键装备国产化,
我国碳纤维生产和装备真正实现自主可控。
在碳纤维行业内,
通常将每束碳纤维根数大于
4.8万根(简称48K)的称为大丝束碳纤维。
上海石化的大丝束碳纤维是
一种含碳量在95%以上的
高强度新型纤维材料,
力学性能优异,
比重不到钢的四分之一,
强度却是钢的7至9倍,
并且具有耐腐蚀的特性,
被称为“新材料之王”“黑黄金”,
可广泛应用于飞机部件、
轨道交通原材料、车身制造等。
9.世界首套煤制乙醇酸可降解材料示范项目建成投产
9月19日,
国家能源集团榆林化工
5万吨/年聚乙醇酸(PGA)
可降解材料示范项目
正式建成投产,
标志着世界首套煤制聚乙醇酸
可降解材料示范项目实现工业化生产,
对促进我国煤化工产业向
“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转型发展,
有着重要示范意义和积极影响。
聚乙醇酸可降解材料
可在土壤、海水等环境中
完全无害降解,
是理想的一次性塑料制品替代品,
可广泛应用于食品包装领域,
还可用于油气开发所需的
桥塞、压裂球和各种暂堵材料
以及医用手术缝合线、
骨骼支架材料领域。
该项目生产的
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
采用国家能源集团自主知识产权技术,
关键设备全部实现国产化。
与生产传统聚烯烃塑料相比,
煤基聚乙醇酸可降解材料吨产品原料
煤耗可降低约50%,
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约65%,
工业增加值增加2—3倍,
但生产成本接近,
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环保效益。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