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学巷改造后的效果图

2021年,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城市更新”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同年11月,北京、成都等21个城市(区)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纳入第一批城市更新试点。

今年7月,成都进一步对开展“三个做优做强”重点片区项目集群攻坚大会战作出部署,要求以项目集群建设成效推动“三个做优做强”加快突破、成势见效。如今,首批重点片区正加快从“规划图”迈向“实景图”。

与此同时,“有序推进城市更新,活化复兴特色街区”写进了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中。

作为超大城市中心城区温江区而言,亦主动在“融入大势”与“彰显特质”中寻求优势、找准坐标。以城市更新为切口,围绕统筹机制、可持续实施模式、配套制度政策等展开的诸多创新探索,成为成都在全国探路试点的一个缩影。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温江区如何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营之中去?让城市更有温度、更有质感、更有内涵。这是一个时代命题,也是一项“必答题”。

无数的案例证明,城市更新不只是重建和拆迁,更重要的是立足于人,通过文化赋能,重塑街巷“场所精神”,实现有机更新下的文化焕新、商业焕新、人口焕新、服务焕新。

文化赋能,

八街六巷“蝶变新生”

社学巷改造前现场照片

从百年老巷团结巷老旧焕新重回“烟火气”,激发了城市活力;再到文庙国潮文化街区的打造,温江在城市生命与活力更新迭代的道路上一直探索前行。

今年,文庙片区城市更新项目已申报纳入住建部第一批城市更新试点工作。对温江而言,是机遇更是挑战。

城市更新首批试点,“试”什么?何如把文庙在城市更新的步伐中担当传承创新历史文脉的重任?如何让历史建筑在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中释放价值?需要不断实践和破题。

为此,温江区成立了文庙片区有机更新工作领导小组,围绕“南城北林两河一心的大美之区”发展定位,统筹江安、金马两河沿岸开发建设,同时以文庙片区更新为核心推动“旧城复兴”;以经营城市的理念全力营建“两河一心”,通过纵向筑势、横向赋能,深耕空间、精进产业,在高质量发展中彰显城市特质、塑造城市个性;落脚于文庙,领导小组则沿着“两河一心”的营城之策给出破题之道——保护不等于守旧,而是要让历史文化“活”起来,让历史文化融进城市更新的步伐中,实现传承与突破,保护与重塑。

如今的文庙历经岁月沧桑而岿然屹立。也是四川省保存较为完整的文庙之一。它蕴藏着温江的历史,饱含着一代代温江人记忆烙印。是市民重要的文化场所,也是城市地标之一。

如何让文脉传承,为其注入新的活力呢?

“高水平打造以文庙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街区,让矗立千年的文庙成为市民的情感归依和城市的精神图腾。”围绕这一目标和定位,开启了从规划设计、统筹机制到实施模式、配套政策的全流程探索。温江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此背景下,如何最大限度实现建新有旧、人城交融、文化创新保护?

老城内历史文化资源密集,文庙、古城墙、万春书院遗址、王光祈旧居等均集中分布在文庙周围南北大街附近。因此,文庙片区有机更新工作领导小组通盘考虑文庙片区古今街巷格局、人文资源分布等实际情况,当地划定了规划范围750亩、辐射范围900亩的项目区域,并明确目标定位——以“重访行署地、寻榜文庙坊”为主题打造中国西部第一个国潮文化街区群落。

文庙片区聚焦“一庙两楼一塔,四里八街六巷”总体空间格局,有机更新项目进一步确定“引风”“缀绿”“织网”“通络”“破围”五大策略,旨在通过新旧文化碰撞、美食集结、科技赋能、多元功能注入等,唤醒老城活力,分区策划打造国潮文化场景展示窗口。

“化解当地人的乡愁,包容外地人的情怀。这里改造的从来不止是一个空间,还有整个片区的自我更新,但这种更新绝非盲目,是有条不紊的。”温江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依托老温江文化、王光祈音乐艺术文化底蕴,通过建筑风貌整合、街道改造、沿街商铺艺术化升级等方式,形成从历史文化到市井生活再到时尚街区的新旧文化碰撞,形成传统非遗文化和现代新消费场景的融合。

温江区人大代表尹文感慨到:“希望那里修旧如旧,让更多人感受到老味道、享受新体验;希望国潮文化街区散发出二次元魅力,让更多人在这个领域创业的年轻人发光发热,在温江文庙迈向属于自己的舞台。”

以市场化逻辑

探索有机更新的创新路径

社学巷效果图

社学巷改造前现场照片

“幸福温江”的有机更新,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更具创新意义的突破,在于其对城市更新可持续模式的探索。

今年3月,温江区举行网络云直播活动,向公众推介“两河一心”,围绕江安河活力新潮消费带、金马河运动休闲消费带、文庙国潮文化街区发布13个投资机会。其中文庙国潮文化街区项目推介会发布了文创街区、特色楼宇、文化展演、主题院落、创意首店等5大类,13项机会清单,吸引了36家意向投资企业。

此后,温江区与四川桉树林集团达成合作。双方将在发展文庙区域经济、挖掘街巷历史文脉、推动消费新场景有序构建等领域展开全面合作。

温江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文庙片区摒弃了传统靠地产开发的城市更新模式,以市场化逻辑推进有机更新,采用长期捆绑运营+工程总承包+融资的开发模式,简称:“O+EPC+F“,大力支持社会资本对风貌改造、经营性项目等全过程投资,同时匹配相应政策资源,让社会企业真正愿意长期参与进来,实现多赢。

该负责人进一步阐述道,通过政府搭台,让社会资本、龙头企业百花争鸣、各展所能,就是希望最大化借力空间格局更新、业态能级提升等,把整个片区的活力和潜力激发出来。

如何对文庙片区长期闲置、利用不足、功能不优的公共空间和老旧建筑进行改造提升?是城市有机更新面临的难点。

文庙国潮文化街区项目将利用闲置公产,植入小剧场、潮玩店铺、潮流民宿等业态,创新业态消费品类,利用光祈故居历史建筑区域,对历史建筑本体进行保护性修缮,片区内植入名人历史馆、非遗主题餐厅等业态,提升文化遗产显示度,利用已拆迁腾退地块,新建古迹酒店、万春书院、社区匠人工坊、非遗主题体验馆等业态,提升业态消费能级。

“留住城市的记忆,不能全部拆掉;但保留之余,还要注入新的元素与新的功能。” 温江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的社学巷片区,还将有西部首个元宇宙示范社区,即实体社区人文场景+线上复刻虚拟空间相结合,打造青年科技创新创业的孵化基地。

一位从事城市更新设计的某企业资深人士认为,“合理规划业态分布,植入高品质、年轻化城市更新新单元是此项目有机更新的灵魂。”该项目围绕居民需求、青年需求等,吸引优质商业和优质青年创客入驻,打造文博展览场景、文化旅游场景、特色商业场景、数字科学场景和时尚消费场景相融共生、能留住新温江人的高品质体验街区。

就在前不久,成都市副市长、温江区委书记王乾调研文庙片区特色街区打造时强调,打造特色街区是落实“三个做优做强”的具体举措,有助于提升城市品质、激发城市活力,创造人兴城美业旺的城市意境。要坚持“两河一心”营城理念,结合街区特征提升设计感、品质感,创变新业态、创生新消费、创造新就业,不断增强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王乾指出,文庙国潮文化街区延续着温江历史文化脉络,古迹酒店项目建设将有助于保留城市记忆、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城市活力,实现项目价值与城市价值的叠加。要坚持“建新有旧”理念,以美学设计有形态地保留充满城市记忆和文化肌理的树木、墙体等元素,增强城市阅读感,塑造城市个性特质。要按照时间节点推进,加快场景呈现,打造市民和游客“喜欢来、愿意停”的目的地。

“社学里文创街区项目我们因地制宜,保持原有建筑形态和街区肌理不变的条件下,局部优化,强调建筑的独特性,强调建筑的材质表现,使整个街区既有可观性,又有建筑本身的精神所在,实现旧物新生。”四川桉树林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依托桉树林创客空间的优势,引入“中国匠人大会价值转换中心”落地温江。通过前店后厂的模式,拟引进文创品牌首店50家,将吸引近20万在温江的大学生体验和消费。”社学里文创街区项目相关负责人说。

文庙片区的美好未来值得期许。在位于东西大街交会处的金江大厦,将变身为金江e心酒店,植入屋顶餐厅、电竞酒店等业态,打造文庙片区主题楼宇制高点;街区内的和谐家园等16个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指日可待……

“背街小巷的华丽转身不仅让我们住得更舒心,还扩展了更多闹中取静、品味生活的城市空间,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切实改善着老百姓的生活。也更好满足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温江区居民李刚说道。

老旧院落焕新颜,

提升幸福美好城市的质感

赞元街73 号建筑改造前的照片


赞元街73 号建筑改造后的照片

在温江整体有机更新进程中,老旧小区和院落改造工作也在不断推进和优化,从更细微的层面活络着城市肌理和历史记忆。

从“脏乱差”到“烟火气”的团结巷、蕴含乡情温馨场景的太极花园、修缮温泉潭公园、苏禅廊桥的水务局家属院……近年来,温江的老旧小区和院落改造成果频现,市民幸福感也不断提升。

“近些年,我们在文庙片区进行了多个城市更新项目。”温江区住建局城市更新科工作人员介绍。文庙片区周边就围绕着上百个老旧院落。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如何兼顾保护和创新、文化传承和功能重构,既极具挑战性,又意义重大。

对此,温江已有先行探索。

温江区的老旧小区改造已经从过去单纯解决功能性需要,改变院落破败为主,变为进一步挖掘城市文化特色,注重文化资源的保护和文化元素的植入。

比如,位于温泉路87号的水务利局家属院更有历史文化内涵。在水务局家属院内,首先映入眼帘的竟是一座造型古朴的廊桥,过去这里是云溪与凤溪两条河流交汇的地方,因为水温有差别,故名“温泉潭”,在温泉潭公园里,还建了一座苏禅廊桥。解放后,因经费紧张,管理不善等原因,公园逐渐衰败。上世纪50年代开始,温江开始河渠改造工程,70年代初温泉潭苏禅桥楼所在河渠填平消失,仅余桥楼保存,后改建为住宅小区。

再比如,赞元街73号建筑也是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注重保护修缮的历史建筑之一,据传为大地主刘文彩管家所有,解放后收归国有。该建筑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一楼一底,砖木结构,青砖墙体,小青瓦屋面,木窗木栏杆,具有典型川西民居建筑风格。

“我们在对水务局家属院进行改造的同时,同步推进了温泉潭公园苏禅廊桥的修缮。”水务局家属院和赞元街73号建筑的改造工作去年就已完成并通过验收。改造后的老旧小区焕然一新,大大的活化温泉潭公园、苏禅廊桥遗迹的文化元素,并植入院落的各个楼栋之中,使两者相得益彰。温江区住建局更新科工作人员介绍。

温江区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有效利用金角银边,实施植绿补绿、增花添彩、小品植入,提升小区居民的环境品质的同时,注重文化资源的保护和文化元素的植入……老旧小区改造带来的不只是物理上的变化,还有一系列“化学反应”,幸福城市的质感越来越突出。

据统计,2015年以来,温江累计改造完成老旧小区230个,投入资金1.54亿元,2022年,加快推进15个老旧小区改造。

老旧小区和院落改造、项目化推进片区有机更新、特色街区及风貌整治……顶层设计之下,一系列敢于开先河的城市更新实践在温江陆续铺开,既折射出对幸福美好城市的理想追求,也不乏顺应时势规律的前瞻布局。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