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宗祠,俗称祠堂、家庙,是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毋庸置疑它是儒家宗法礼制和血缘权力外化的产物,绵延千载深深烙印于民间传统文化之中。在中国传统儒家理念中,家族观念极其深刻,而祠堂的设立除了供奉祖先,更是见证了同姓同源家族的的联系繁衍与历史兴衰。
祠堂,记录着族人的来路,象征着族姓的荣耀,更是家族血脉根之所在。这个极具中国式的独特符号,在古时承载着太多的历史功能:它既是祖辈先人们灵魂安息沉淀的殿堂,又是族人行使族权的宗教礼制道德法庭;亦或是家族社交议事、办理婚、丧、寿、喜事之场所;实力较强的家族,甚至在祠堂附设私塾供族人子弟在此上学。
所以,祠堂建筑往往是当地民宅中最精华的体现。恢弘的规模、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考究的用材,已衍变为权势、财势和家族光宗耀祖的象征。
需要补充的是,祠堂严格意义从形制、规模和用途上主要划分为庙祠、专祠和宗祠三类,而前两者主要是由古代官方设立的,例如纪念前代贤哲圣人孔丘的庙祠“孔庙”、纪念特定功德人物诸葛亮的专祠“武侯祠”等。关于庙祠、专祠,在这里不再展开。
01 祠堂的历史文化起源与发展
中国祠堂的文化历史悠久,其滥觞与儒家创始人孔子有关。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其学生在墓旁搭建简易小屋居住,以守墓寄托哀思。守护3年后学生们散去,唯有子贡在小屋旁又守了3年,这种守墓的建筑形式被后人称之为“庐墓”。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泗水》中有云:“今泗水南有夫子家,即子贡庐墓处也。”所以这“庐墓”,可谓是祠堂建筑最早的鼻祖。
到了西汉惠帝时期,这一建筑形制才正式出现,不过主要修建于墓所,称之为暮祠。而到了两晋时期官方则严令禁止,此后墓所祠堂基本绝迹,仅有帝王诸侯等之宗庙。至于在民间建造家族祠堂,最早可追溯到唐五代时期,例如莆田刺桐金紫方氏祠堂,便是始建于唐末;涵江黄巷村黄氏宗祠,则建于北宋年间。直到南宋理学家朱熹作《家礼》,始立祠堂之制,此举被当时社会广泛尊崇,从此称家庙为祠堂,但宋代修建祠堂,有严格等级之限,民间不得立祠,实属帝王诸侯士大夫权贵人士之专利。
古代官方何时才允许民间联宗立庙?那是到了明代嘉靖年间“大仪礼之争”(公元1522年)之后的事,但又规定只有做过皇帝或封过侯的姓氏,才可称家庙,其余称宗祠。什么是“大仪礼之争”?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百度一下历史,其核心是嘉靖皇帝为保帝位的“继统”问题,找了个由头必须僭越宗法礼制,否则一个原本和皇位八竿子打不着的藩王继承皇位“不合礼法规矩”。所以这是嘉靖皇帝本人出于自己的立场对旧礼制的一次反抗,最终带动了民间礼制的改革。嘉靖之后,旧的的限制被打破,官民百姓皆可奉祀始祖,新的宗族秩序在民间诞生,修建宗祠蔚然成风,所以现今保留下来的宗族祠堂建筑,大多最早追溯于明清。
封建社会,家族观念深厚,百姓往往不杂姓而居,一村一姓一族,经久积累始发展成若干大家族,于是开始谋建本族本姓家庙来祭拜祖先。最早的宗祠多择家族聚居地或附近而建,初期置祠于宅中,随着财富的积累、族丁繁衍兴旺,在家族不断发展壮大时,或由于动乱避祸,或由于经商等原因,部分族人从祖居地迁徙至异地发展开枝散叶,各自建立一番基业。由此形成新的分支和新的宗族,这些新形成的分支和宗族,往往又建立新的宗祠,来供奉血缘最亲近的祖先。于是,由一个宗祠又派生出许多新的支祠来,并形成了地域风格迥异、独具特色的“祠堂式”建筑。
宗祠的祭典极其繁杂与讲究,岁时由族长率领族人共同祭祀,被视为族权与神权交织的中心。我们可以看到宗祠重大活动话事人中的主祭宗子、管理全族事务的宗长,以及其下有具体管理职能的宗正、宗直,完全对应封建王朝帝制的帝王、丞相以及礼部与刑部的首脑,可见宗祠完全体现了宗法制家国一体的特征。为了维护宗祠的神圣和庄严,民间各家族自有一套管理规则,其内容多以忠孝节义、遵纪守法、勤俭持家、和睦乡邻为主。
表面上看,似乎祭祀祖先的习俗在南方更为盛行,几乎村村建有祠堂,这在江西、安徽、福建、湖南、广东等地遗存大量完好的祠堂或遗迹中可见一斑。在经历了上世纪60年代史无前例的浩劫后,这些祠堂能得以妥善保留,堪称奇迹。
02祠堂在中国北方为何少见?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中原文化核心区的北方,多见庙祠或专祠,而宗祠这一建筑形制却较为少见。这里我们不扯不着边际的“五胡乱华”,亦或背锅给上世纪的文化革命,这得从明中后期以后的历史中寻找答案。
所有正史文献大多只言片语极简略过,它们不会告诉你的是:自明中后期以来历经了无数次黄河泛滥或为躲避战乱而导致的中原人口大规模向南方迁徙,原有的村系宗族结构大多瓦解和崩溃,尤以清代为甚;长期的迁徙和吸收流动人口,造成北方村庄宗系结构复杂并且贫困,营造祠堂有心无力;另一重要的原因是明清两代皆定都北京,南方因远离政治中心所受辐射力有限,而祠堂和宗族文化这一形式可约束人们的言行,提升宗族的凝聚力,起到一定维护社会秩序管理的作用,为封建统治阶级所认可。此消彼长,故而宗祠多见于南方诸省。
03 祠堂的建筑形制与特点
自古以来帝王将相的家庙早有之,而民间祠堂的设立早期一般严格按南宋朱熹的《家礼》设立。明廷有明确的规定,品官家庙为三进,第一进三间,第二进五间,第三进三间,外加大门一座。关于庶民祠堂的规制则简陋得多:“祠堂三间,外为中门。中门外为两阶,皆三级。东曰阼阶,西曰西阶。阶下随地广狭,以屋覆之,令可容家众叙立。”
当然规定是规定,明中后期兴建的众多祠堂,多无视皇朝的等级限制,追求形制上的恢弘富丽堂,肆意扩展面阔和进深,这也与江南经济的繁荣、诸多宗族兴旺与子孙的繁衍有关,早期的祠堂形制早已不堪适用抛之脑后。
我们现在看到的民间的祠堂主要以三进两院式居多,建筑格局一般采用中轴对称的布局形式。普遍由门坊、仪门、门厅、享堂、寝堂五部分组成,高端的还配置有庭园和戏台,视宗族财力而设。所谓享堂,是祠堂的正厅,它又称祭堂,是举行祭祀仪式或宗族议事之所,因此一般在建筑群中是规模最大、用材最考究、装饰最华丽的建筑,一般会有起个响亮的堂号;所谓寝堂,为安放祖先神位或纪念对象之所,在建筑的后部设有神龛。享堂再华丽考究,在形制上也不及寝堂的地位,它是祠堂中最庄严的地方,而且建筑布局中有严格的空间次序,寝堂必须高于享堂,享堂又高于其它的建筑。
以徽州汪口俞氏宗祠为例,始建于清乾隆九年,典型的三进院落。门首为木构五凤楼(这可不是民间能随便有的东西,说明前人在朝中做过高官);门楼里面,前间顶部用木板卷棚,后间平闇天花;由两廊与游亭达正厅,祠堂中进三间,前、后进各五间,均有天井。
再以广州陈家祠为例,它是广东省陈氏的合族祠堂,建于清光绪十六至二十年(1890-1894年),规模颇为恢弘。其总体采用“三进三路九堂两厢杪”布局,以六院八廊互相穿插。布局严谨对称,空间宽敞,主次分明。在建筑的处理上,以中轴为主线,两边以低矮偏间、廊庑围合,衬托出主殿堂的宏伟气魄,形成纵横规整而又突出主体的构局。
04 风格迥异的祠堂建筑赏析
数百年来,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造成了祠堂建筑形式的千姿百态、风格迥异。这当然和当地民居建筑的特点息息相关,其中尤以徽州、闽南、广府、湘南的祠堂建筑风格最具特色。
【徽州风格】徽州的五凤楼建制,檐角翘起成轻盈活泼的歇山式,建筑之间逐层跌宕造就恢弘的气势;山面边贴徽州传统的屏风,马头使用徽州传统屋面样式,前用鹊尾式后用印斗式;门厅前沿设置木栅栏,正中设大门与耳门;门厅之后即为三开间享堂、二层结构的寝堂依次铺开。抬梁式木构、华丽的空间、青瓦屋面,梁柱木雕之精美,令人拍案叫绝。
徽州风格代表性的有婺源汪口俞氏宗祠、南屏叶氏奎光堂、胡氏宗祠、罗东舒祠、大邦伯祠等。
【闽南风格】闽南的祠堂,轻巧艳丽华美。屋面平缓,屋顶举折呈现夸张的弧度,祠堂外墙满屏镂空的青石浮雕技艺令人印象深刻;装饰繁复纷呈,色彩清新绚丽;为应对潮湿的气候,主体引入石材,亦有石木混合结构。
闽南风格代表性的有晋江庄氏家庙、陈埭丁氏宗祠、漳州德远堂等。
【广府风格】广府地区的祠堂建筑样式极具辨识度,其最令人惊叹的是屋顶正脊的装饰工艺,有船脊、博古脊两种屋脊。船脊的造型设计是由日常生活中船的形象演化而来,却因正脊两端高翘形似龙船,也称作龙船脊。多以锅耳山墙配龙船脊,黑白红三色的适当搭配最能体现广府宗祠特色;而博古脊图案工艺主要是运用在祠堂正脊两端,结合本地风水吉祥图案形成独具特色的博古脊,典型的博古正脊由两组博古头、鳌头、花窗、小品和中间一组主画对称组成。
另外广府宗祠的雕刻工艺较之闽南的浮雕也不遑多让,多采用石雕、木雕、砖雕、陶塑、灰塑、壁画和铜铁铸七绝装饰手法,精致富丽,不仅充分体现出传承与信仰,同时也展现出家族的地位与财力。其中“灰塑”,是为岭南特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府风格最具代表性的有广州陈家祠堂、沙湾何氏大宗祠以及各类潮汕的祠堂。
【湘南风格】湘南的祠堂极具特色,以邵阳洞口最大的曾八支祠为例,廊院式砖木结构建筑。前后五进,中轴线上依次为门楼、阁楼、前厅、过廊、中堂、寝堂、宗圣阁,两侧分别为钟鼓楼、笃亲堂、守约斋、走马楼厢房等。整个建筑规模宏大,风格独特。
不过最具辨识度的是湘南祠堂的砖石牌楼式门面,集石刻、砖雕、泥塑、彩绘于一体,甚至还融入了西洋的建筑图案,色彩绚丽令人眼花缭乱。其与高大的院墙有机融为一体,气势恢宏而又深远。
最具代表的有湖南邵阳洞口祠堂建筑群,如曾八支祠、萧氏宗祠、杨氏宗祠、谭氏宗祠、尹氏宗祠等。
05 宗祠建筑及代表的宗祠文化历史意义
历史衍变至今,宗祠文化早已摒除了封建宗法礼制中的道德教化、失范惩罚、彰显族权等糟粕,保留了祭祖与正俗两大传统功能。但可以肯定的是,它曾是封建传统社会基层治理的辅助手段,对于维持社会稳定、凝聚团结族人向善惩恶、约束个体不良行为与实现文化传承等方面起到过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
中华民族家族文化可以说是宗祠文化的呈现,小则小家,大至国家。祠堂文化精华之所在,在于其所具备的尊敬先人、崇扬贤德、教化后人、凝聚人心的作用。祠堂的祖训族规,教人学好向善、爱国兴家的内容,敬长老、孝父母、尊师长、崇俭朴、戒奢侈、禁赌博等伦理规范,具备永恒的价值与现实的意义。
应用曾国藩家风之论及引申,深以为然,“大抵仕宦之家,子弟习于奢侈,繁荣只能延及一二世;经商贸易之家,勤勉俭约,则能延及三四世;而务农读书之家,淳厚谨饬,则能延及五六世;若能修德行,入以孝悌,出以忠信,则延泽可及七八世。朴素能令家族繁荣持久,又何尝不能令国家繁荣持久?”
所以,它的存在有积极的一面,但也没必要过度拔高。宗族一旦发展壮大成相当程度,你可以理解为势力,广州陈家祠为何称之为“陈氏书院”?缘于官方禁祠。冼氏《曲江侯书院图记》记载:“乾隆三十七年,巡抚张彭祖以城内合族祠类多把持这讼事,挟众抗官,奏请一律禁毁。于是各姓宗祠皆改题书院。我祠之以书院名亦由于此,故祠制也。”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