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与区域治理研究院苏志勇/文
近一段时间,沉寂多年的土地市场热度有所回升,核心一二线城市迎来久违的“地王潮”,单价地王、溢价率阶段性纪录一次次被刷新,隐隐透露出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的信号。
土地市场局部转暖,一方面意味着前期一揽子房地产增量政策开始显效,房企拿地信心和市场预期正在恢复;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主动调整供地策略,集中推出核心区域优质地块,且放开了限价、容积率等多重限制,激发了龙头房企补仓意愿。
但是市场局部转暖并不意味着土地市场的实质性反转。自2021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收入达到8.7万亿元高点,此后全国土地成交连续3年大幅下滑,至2024年土地出让金收入跌至4.87万亿元。特别是部分二线城市和大多数三四线城市,由于此前住宅和商业用地供给过剩,商品房市场趋于饱和,甚至出现供过于求状况,未来若干年都将面临消化存量的压力。去年自然资源部曾下发通知,要求对于库存压力大、去化周期超过36个月的城市,要暂停新增商品住宅用地出让,进一步加剧了土地财政压力。
在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市场供需发生重大变化的当下,地方土地财政依赖在被动中逐渐减弱,如何弥补财政缺口,土地财政何去何从,成为亟待破解的难题。
土地出让收入锐减
土地财政承压
与房地产市场发展周期相吻合,土地市场近年来也迎来了周期性调整。2015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收入为33657亿元,随后迎来长达6年的高速增长,在2021年达到了87051亿元的峰值。2021年后房地产市场进入下行周期,受此影响,土地出让收入也出现连续3年的断崖式下滑,至2024年缩减至48699亿元,同比下滑16%,与2021年的高点相比下跌44%。
从2024年土地出让金收入规模看,排名前十的省份依次为江苏、浙江、山东、四川、上海、广东、湖北、北京、福建、贵州。从收入增速来看,已公布数据的29个省份中,22个省份2024年土地出让收入负增长,特别是一些经济大省土地出让收入下滑明显。其中江苏下滑23.3%、浙江下滑27.0%、广东下滑28.9%、湖南下滑36.1%。
如果与各省份历史最高点作比较,有12个省份土地创收入跌幅超过50%。其中跌幅最大的青海下跌83.4%,黑龙江跌幅为72.8%,甘肃为68.1%,广东为66.2%,云南为64.7%,山西为63.0%,湖南为59.5%,河南为58.0%。
今年一季度,在一系列调控政策刺激下,土地市场整体呈现回暖态势。全国实现土地出让金收入0.58万亿元,同比增长11.33%,平均溢价率9.81%,相较2024年同期上升了5.47个百分点。从全国市场看,区域分化明显,一线城市和重点二线城市表现突出,北京、杭州、上海、成都、苏州土地成交排在前五位,成交金额分别为623.14亿元、502.85亿元、271.94亿元、253.34亿元、148.32亿元。三四线城市整体偏弱,但在三四线城市中,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南通、金华、常州、扬州、无锡、嘉兴、温州等城市表现活跃,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城市土地成交持续走弱。在所有地级市中,近8成城市一季度土地出让金收入不足10亿元。

尽管财政收入减少,但地方政府的刚性支出并未减少,反而在某些领域有所增加,例如社会保障支出、债务付息支出等刚性支出。这使得地方政府在财政支出上面临更大的压力,尤其是在需要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供的情况下,地方财政更显得捉襟见肘。财政收入减少、支出压力增大、债务偿还压力、财政收支缺口扩大、融资难度增加以及经济结构调整,这些压力不仅影响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还可能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土地财政依赖度被动性减弱
受土地出让收入下滑等因素影响,土地财政依赖度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从整体数据看,2021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87051亿元,政府基金性收入98024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2539亿元,如果按照“土地出让收入/(政府基金性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计算土地财政依赖度,那么2021年的土地财政依赖度为28.96%;至2024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收入为48699亿元,政府基金性收入6209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9702亿元,对应的土地财政依赖度为17.28%。土地财政依赖度整体水平3年下降11.68个百分点。
分省份看,江苏、贵州、湖北、重庆、四川、福建、浙江、山东的地方财政对土地依赖度相对较高;部分省市的土地财政依赖度低、且土地出让收入同比出现正向增长,如黑龙江、新疆、宁夏、云南和天津等地。
2020年,南方省份(如江苏、浙江、海南、四川、福建)土地财政依赖度普遍较高,部分省份土地出让金占政府性基金收入比例超过50%;北方省份(如山西、黑龙江)依赖度较低,主要依赖一般预算收入。进入2024年,各省份土地财政依赖度整体下降,但区域分化加剧。例如江苏、浙江等传统依赖土地财政的省份,因土地出让收入下滑,依赖度显著降低。仅福州、济南等少数城市依赖度逆势上升。
分城市看,核心城市依赖度骤降。一线城市土地财政依赖度普遍低于25%,深圳甚至低至2%;二线城市分化加剧,仅少数城市依赖度逆势增长,二线城市中杭州、南京等依赖度降至30%~50%,较2020年的高位明显收缩。三四线城市中,芜湖、广安、宜宾、宜昌等地级市,土地出让收入占政府基金性收入比值仍在70%以上,成为土地财政依赖度最高的典型代表。
值得注意的是,行政级别与财政结构存在强关联性。四个直辖市中,北京、上海依托强大的产业基础,土地出让金占政府性基金收入比重维持在15%~20%区间,而重庆因特殊的地理经济条件,该比例长期高于50%。副省级城市群体呈现分化态势,深圳、广州等经济强市保持30%~40%,武汉、西安等中西部城市则普遍超过60%。

破解土地财政依赖的路径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周期性调整,商品房用地需求逐渐减弱,土地市场规模将进一步压缩。如何弥补土地财政留下的财政缺口成为亟待破解的难题。结合地方实践和专家给出的建议,可行性路径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稳住房地产市场基本盘。房地产高速增长时代已经结束,但并不意味着房地产市场需求的枯竭。我国新型城镇化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刚性住房需求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依然强劲。一线城市和强二线城市由于人口的持续流入,住房需求仍存在较大缺口。此前由于土地出让中实施的诸如限价、限面积、限容积率等限制性措施,市场上中高端住宅和“好房子”供应严重不足,随着“好房子”标准的出台和各种限制性措施的进一步解除,改善性住房需求迫切,“好房子”用地需求旺盛,并对土地市场形成有效支撑。房地产进入存量时代,大批老旧小区和危旧房需要更新改造,大量商业和产业用地需要盘活,这些都是未来土地市场新的增长机会。经历3年的市场调整,房地产开发投资、商品房销售等指标将在合理区间内得到有效支撑并趋于稳定,土地出让收入仍是地方政府必不可少的财政收入来源。
2025年中央将“持续用地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作为经济工作重要目标,并出台了一揽子增量政策,政策效果开始显现,但实现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还需要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在稳定房地产市场方面,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建议,要尽快采取保供给、促需求和稳房价举措,大力盘活闲置土地和收购存量房用于保障房,一线城市核心地段尽快推出高品质商品房,满足居民多层次住房需求。中央层面可成立“房地产稳定基金”,规模在2万亿元左右,专项用于保交楼、收储存量房和房企存量闲置土地等,同时减轻地方政府稳楼市压力,保障地方财政稳健运行。
其次,积极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随着土地财政红利消退,依靠土地市场抵押举债和卖地收入还债的模式难以为继,地方债务风险显性化与公共财政支出需求不断扩大的矛盾凸显。3月28日,财政部公开了最新的地方政府债务余额情况,截至今年2月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49.29万亿元,相较于2023年末增长超过20%。在化解地方债务方面,2024年11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了“6+4+2”万亿元地方化债方案,12万亿元的总额度也成为近年来力度最大的化债方案。通过化债方案的实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和偿债压力得到有效缓解,财政空间得到释放,增强了地方经济发展动能。
再次,通过扩展新税源破解土地财政困局。地方政府可结合产业升级、资产盘活等多维度创新,构建多元化税源体系。在产业升级方面,重点发展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型产业,拓展新的税源。例如杭州通过数字经济产业集群,2024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7%,贡献税收超30%;深圳试点碳税征收后年增收约12亿元;苏州工业园区通过生物医药产业链培育,2024年相关产业税收同比增长23%;位于中西部的贵州依托资源禀赋发展特色税源,大数据产业税收占比从2018年的3.7%提升至2024年的11.2%,成为地方政府重要税源。
最后,推动财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长期来看,通过税制改革重构地方税体系是解决地方土地财政依赖的重要一环。在财税体制改革方面罗志恒也给出了很好的建议:一是上收部分事权和支出责任到中央和省级政府,包括社保、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环境保护等事权上移,减轻地方政府的支出压力;二是统筹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和逐步换转给地方,补充土地出让收入下行对地方财力的冲击;三是完善增值税抵扣链条,逐步清理不规范、不合理的增值税优惠政策;四是将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合并为地方附加税;五是探索国有资产及其相关收入在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划分机制,缓解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