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加强“三公”经费管理严控一般性支出的通知》,通知主要讲了要严控三公消费。同时通知指出,要“做深做细过紧日子情况评估“。避免出现预算支出只减不增、突击花钱等等乱象。
但此项通知中,最让人关注的还是第八条——防止虚增财政收入与严控一般性支出一体推进。
其中一句明确了严禁通过举债储备土地,不得通过国企购地等方式虚增土地出让收入,不得巧立名目虚增财政收入,弥补财政收入缺口。
疫情爆发下的经济下行,让政府税收骤降。同时退税政策与防疫政策,财政支出却开始暴涨。
而房地产市场下行以来,以前地方政府的一个重要收入来源,土地出让金也出现了断崖式下跌。
根据中泰证券的研报数据显示,2022年1-9月,供地面积仅青海、宁夏同比正增长。而土地收入所有省份均有所下滑。其中最少的福建、陕西是砍头斩,降幅在35%以内。其他省份大多都是腰斩,降幅在50%左右。其中重庆、辽宁、黑龙江、天津、吉林更是达到了80%以上的脚踝斩。
民企目前保命要紧,大多数都停止了拿地扩张。央国企挑挑拣拣,也难以托起大梁。
这时候,地方平台公司拿地就成为了常态。
自2021年2月,全国22个重点城市实施供地两集中以来。地方平台公司拿地占比一路走高,最近一次已经达到了56.6%。
关于城投拿地,之前做过一期视频。主要讲了城投拿地的目的,还有如何分辨各地城投拿地的实际目的。由于描述较为硬核,相关数据较多,很多观众朋友没能完全理解。今天用更为浅显的方式聊一聊城投拿地这档子事。
对于大多数人的理解,土地市场无人问津,城投就需要出面充当媒子,造成市场依然火爆的假象。
这种情况不能说没有,但实际上为了这个目的而这样做得非常少。主要是因为这样做没有意义。
因为真正要拿地开发的企业,对于土地市场基本是每一宗地的跟踪监控。想靠氛围组忽悠他们拿地,执行难度较大。而对于购房者而言,也没有多少人买房还要去盯着土拍,你在旁边耍大刀,也刺激不了多少房屋销售。
城投拿地,主要还是以下三种目的:
第一是自己拿地自己开发,然后销售给市场。
这种情况,实际上和开发商拿地并无区别,因为最终都是购房者埋单。
第二种就是纯粹的刷单。
拍下土地后,土地款又原路返还给城投公司。这样刷单的目的,主要也不是为了给开发商证明土拍市场火爆。其目的,还是为了刷高财政收入流水,以便于后续通过金融机构发债。
最后一种无疑就是最恶劣的,也是此次通知形容的“举债储备土地”,总结下来就是自己卖给自己然后套取花呗。
比如城投拍下土地,土地款兜兜转转,真正付了多少无所谓。但最后城投用土地作为资产,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钱。一般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套出土地款的6-7成款项。
城投作为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目前绝大多数还是没有实现市场化转型,本质上还是地方政府的钱袋子。在目前房地产大环境下,第三种情况开始激增。例如2021年集中供地的项目,央国企整体入市率超四成,民企入市率超三成,而地方国资平台整体入市率仅9%。
在市场仍未有回暖迹象的情况下,土地金融债权已经高于了实际价值。将获取的土地放在资产负债表上趴窝不去开发成了常态。这样账面上虽然不会亏损,但长期下去,无疑会把风险向金融系统转移。市场对于这种行为也是心知肚明,所以那些广义库存上亿的城市地区,城投发债利率通常非常惊人。这一点在上一个讲城投拿地的视频里,有较为详细的描述。
在民营企业“三道红线”去债务的同时,地方债的问题也需要健康发展。城投托底拿地,其实就是把政府负债往城投转移的乾坤大挪移。债务本身并不会有一丁点的减少。
正如卡奴上岸的攻略一样。真正行之有效的方式,是协商降息、展期,然后配合自己开源节流,最终慢慢还清债务。而不是寻找更多的路子以卡养贷。更不是狗推告诉你的,通过他的办法一夜暴富。
如果地方把城投拍地当成是习惯性的救场游戏,甚至当成是撸口子的手段。 长期下去的后果必然是地方政府信用承压,然后导致整个地区信用崩溃,最后严重制约地方经济发展。
所以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上面会禁止城投“举债托底”了。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