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省的小城涞源县

市井熙攘的胡同尽头

没有张扬的大门、没有华丽的牌面

低调地立着一处千年庙宇


【阁院寺】

寺院大门丨图片来源 马蜂窝网

阁院寺全称阁院禅林寺,俗称西大寺,在明代之前称为阁子院。它位于河北省涞源县县城中部,旧县城鼓楼西侧城墙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


涞源古时称为飞狐郡,自隋至明,正式称名飞狐县,时间长达七百余年,太行八陉之一的飞狐陉即因此而得名。


身处太行山深处的涞源,因为沟通了部华北平原,部大同盆地,和西南部汾河河谷,在历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涞源县周边地图


自古以来,北国南下中原,一经鸡鸣驿取道居庸关,一经飞狐峪入倒马关,这三山交汇的涞源,自然成为冷兵器时代游牧民族入侵中原的战略要塞。


或许正因此由,虎视中原的辽人才会在这座重镇,建起这样一座庙宇吧?


阁院寺鸟瞰


关于寺院的建造时间,据县志记载“东汉时创建,唐时重修”。辽代时又对其进行了大规模修缮和重建。


寺院两颗千年古松,一荣一枯


千年古树,默默守护着这座大隐于市的古刹。



阁院寺现存三座建筑,由南向北依次为天王殿文殊殿藏经楼。文殊殿与藏经楼之间残留着一处殿基。


藏经楼简介牌


藏经楼正立面


天王殿


天王殿简介牌


寺院的“核心”主殿【文殊殿】,又名大雄宝殿,建于辽应历十六年(966),是全国为数不多逾千年的大规模木建筑,为我国现存辽代古建筑之


文殊殿单檐九脊歇山顶


文殊殿简介牌


文殊殿前立有辽代八棱汉白玉经幢1座


该殿平面近于正方形,单檐布瓦歇山顶,叠涩脊。建筑面积484平方米,面阔、进深各三间,建在高0.75米的砖砌月台上。


文殊殿现状


两颗古松相对而望,使大殿显得更加古朴庄严。


文殊殿侧面

[从这里可以看到辽寺飘檐的特点]


在中国古建史上,它的减柱造、斗拱、窗棂、壁画、彩绘都是罕见而极具代表性的。


檐下斗拱五铺作,一跳偷心,却又多加了一道假瓜子拱。转角铺作第二跳出抹角拱,典型辽代木构特征。补间铺作栌斗高于柱头铺作栌斗,驼峰和蜀柱上承栌斗,第一跳上有装饰性的翼形拱。


文殊殿外檐转角铺作


古建筑专家莫宗江曾评价文殊殿的斗拱:

结构如此严密,整齐而富于变化,呼应联络而又自然和谐,每个部分都处理得这样干净利落,整个斗拱给人的感觉就是一整块木头的雕刻。这充分显示了辽代工匠运用斗拱结构熟练到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的地步。”


文殊殿内檐转角铺作


大殿上的斗拱为柱头一朵,补间一朵,出两跳五铺座,采用“偷心造”,转角斗拱在出两跳的角华拱上再加抹角拱,用材粗大,结构严谨,出檐深远。


文殊殿内檐斗拱


内檐斗拱上有着精妙的彩绘图案


文殊殿外檐斗拱


大殿的木构件、斗拱和部分装修,极具辽代的官方建筑特点,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从中可察得中华民族在辽代初期时的文明程度


文殊殿内梁架结构


原本应有四根金柱的空间被减为二根金柱。

减柱造”的运用,

让原本“面阔三间进深六椽”的小空间显得开阔又空旷。


文殊殿内梁架结构


文殊殿内梁架结构


屋顶梁架上面题记


均匀地分解房顶的重力,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使得这座高大的建筑气势雄伟,错落有致,显露出汉唐之风,在同期建筑中非常极为罕见。


明代增加的移柱造


最可贵的是,在历经千年风雨之后,它依旧保持大致原貌,未被后世的改造“浓妆艳抹”。为今后历史、科学学术的开拓保存了极高的研究价值。


梁上柱间彩绘


文殊殿背面



大殿至今遗留着年代最早的菱花格子窗棂,堪称木雕孤品。文殊殿正门的两处辽代菱花格子窗棂上雕有梵文和佛教法器。


文殊殿木雕窗棂


文殊殿木雕窗棂细部


据说,2008年的奥运会会徽上的“京”字,源于此处的门窗雕刻的梵文。


文殊殿木雕窗棂细部

[窗棂上的图案形近“京”字]


2008年奥运会,会徽中的“京”字



文殊殿内遗留着珍贵的辽代壁画东西北三壁上皆是大幅壁画,因其用黄泥覆盖,得以长久保存至今。


大殿内被黄泥掩盖的壁画


曾用黄泥作掩盖,保护壁画至今


从泥坯脱落处露出的内容看,画面属佛教故事,画风保留有浓郁的唐代风格。


被黄泥掩盖的壁画


其画技之精湛,此非出于民间艺人之手,而是皇宫画院大师的杰作。




一段故事……


为何这座唐代古刹内,留着辽国的建筑呢?


这要从著名的儿皇帝石敬瑭说起了。


身为唐代末期一介将领,为攀得皇位卖辱求荣背叛旧主,请求契丹势力助自己灭唐,承诺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国。


燕云十六州的示意版图

古代的燕云十六州,

大概就是现在的北京、张家口,

以及保定北部至山西东北的大片地区,

涞源县阁院寺这一带亦在被割地之中。


契丹国皇帝耶律德光垂涎燕云十六州已久,所以爽快地答应了。


石敬瑭为体现自己的“诚意”,还屁颠屁颠地追着比自己小十岁的耶律德光认干爹!


石敬瑭(清代画像) 耶律德光


灭唐后,石敬瑭立晋朝自称帝。契丹国继续挺进中原,后建立辽王朝,推崇汉文化大兴寺庙,涞源县的阁院寺正是同期建立的。


契丹族皇帝积极学习汉人先进的思想文化、技术科技,不断推崇汉文化事业,促进了辽代经济文化空前的发展,进一步增进了华夏地域上的民族交融


文殊殿东南侧钟楼基址上,还存有辽天庆四年(1114)铸造的铁钟1口,名为“飞狐钟”,这座大钟是我国现存的唯一有明确记年的辽代大铁钟。


飞狐大钟


大钟外侧铭文


钟高1.6米,口径1.5米,重约4000 斤。钟有六耳,象征“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能生之意。


钟的上部文是《金刚经》,共有铭文1200多字,还有55个古印度文字,也就是梵文。


大钟上的梵文铭文

大钟上的铭文


千年过去,寺内古松苍劲,“阁院钟声”叮咚,仿佛在诉求着时代更迭的故事,成为涞源美景之一。


阁院寺反插着的西便门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