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标建筑开栏啦!

带你了解更多地标风采!

50

《开封 -鼓楼

摄影——大海(王文博)

开封鼓楼

东西对称,

在一条线上,

十分威严、齐整,

是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

智慧结晶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摄影——大海(王文博)

夜幕下的鼓楼

危楼高矗壮天中,

极目新城百尺雄。


摄影——大海(王文博)

开封鼓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钟楼在今天鼓楼广场原鼓楼的那个位置上,鼓楼在“拆楼口”即今省府西街眼科医院门前,通向迎宾路口的位置,东西对称,在一条线上,十分威严、齐整,是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明、清两代经过5次重修,开封鼓楼历尽沧桑一直保存了下来,是开封的商业文化中心。但1948年6月开封第一次解放时毁于战火,只剩下了一个基台,1976年,这栋在历次的战火、洪水甚至文化大革命革中屹立不倒的建筑,最终不幸被拆除。2013年10月16日,开封鼓楼重建工程圆满结束,鼓楼重新屹立在开封这片古老的大地上。

文人描述

 
冯玉祥时期的四面钟冯玉祥时期的四面钟
清人冯应泰写的言律诗《登鼓楼》:“危楼高矗壮天中,极目新城百尺雄。梁园繁华归逝水,宋家议论散秋风。地钟嵩岳千层翠,险亘万古虹。兴废不堪登眺感,疏砧又动夕阳红。”“诗情”和“实情”的差别实在是太大了。这里原来并不是广场,而是耸立着一座高大的建筑物——鼓楼。据《开封胜迹志》记载,城内原有钟、鼓二楼,东西相望,以报昏晓,相传为宋太祖创建。在很久以前,宋代钟、鼓二楼早已不复存在。到了明初,在宋代钟、鼓二楼遗址上又建起了钟、鼓二楼,是一座体现明代建筑风格的古建筑。

历次修缮

 
日伪时期开封鼓楼日伪时期开封鼓楼
据王宴春先生考证,开封鼓楼建于明代洪武十二年(1379年),由河南都指挥。
使徐司所筑,后倾损失修,至明景泰元年(1450年)重修,因时遇久雨成灾未竣。明天顺五年(1461年)再修,又因黄河决口停工。当时谣传修鼓楼有水灾之患,所以鼓楼日久不修破废,时人称“破鼓楼”。
明嘉靖六年(1527年),镇守太监吕宪力排众议,毅然重修,结果平安无事。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自成率农民起义军第三次攻打开封,明统治者以水代兵解围,洪水将存在了一个多世纪的鼓楼淹废。
清康熙元年(1662年),鼓楼又进行复建。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河南巡兴邦又组织重修,时至6个月竣工,但后又遭损坏。
迨清光绪七年(1881年),南巡抚李鹤年对鼓楼进行大修。修后的
冯玉祥时期开封鼓楼——中山图书馆冯玉祥时期开封鼓楼——中山图书馆
鼓楼台基高5米,台基中间砖砌,瓮门纵贯大街,门下东西通车行人。台基北,有关帝庙一座,穿庙出向上有门,门内作砖铺阶,人可循阶而上。台基上,建有两层楼,东西面阔各大间,上层四周布游廊栏杆。东西檐下各悬巨匾一块,西檐下额题“声震天中”,东檐下额题“无远弗届”。楼上南间架有牛皮巨鼓一面,直径约1米,声音深沉浑厚,能传数十里。
辛亥革命后,鼓楼北隅建天中饭庄一座,天中饭庄与鼓楼间架有天桥,可相互通行取乐。1928年,冯玉祥二次主豫时,将第一层楼改为“中山图书馆”,上层改为“消防队”和“新闻联合会”,四外走廊作为火警瞭望台。楼顶中央增建一尖塔式四方楼,四面装有巨型自动钟,
20世纪70年代初的鼓楼台基鸟瞰20世纪70年代初的鼓楼台基鸟瞰
为全市报时之用。台基上西南悬挂一口火灾报警大铁钟,据说此钟是从曹门外“十方院”移来的。1930年前后,一楼“中山图书馆”又改为“通俗图书馆”。1948年开封第一次解放时,台基上两层楼为炮火所焚,仅剩下一座台基。

新中国成立后,开封多次对台基加以整修,作为节日检阅观礼台和全市广播宣传中心。1976年11月,将鼓楼台基拆除辟为广场。从此,鼓楼在开封消失了。

建筑特色

鼓楼台基高5米,台基中间砖砌,瓮门纵贯大街,门下东西通车行人。台基北,有关帝庙一座,穿庙出向上有门,门内作砖铺阶,人可循阶而上。台基上,建有两层楼,东西面阔各大间,上层四周布游廊栏杆。东西檐下各悬巨匾一块,西檐下额题“声震天中”,东檐下额题“无远弗届”。楼上南间架有牛皮巨鼓一面,直径约1米,声音深沉浑厚,能传数十里。

旅游信息

全天对外开放

公交14路途径鼓楼广场 


参考资料:百科资料

编辑:洒洒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