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2024年度巩固深化“强基础、转作风、树形象”专项行动表现突出单位和个人给予表扬的通报》里,广州市白云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以下简称“白云区城管局”)榜上有名。这不仅是对白云区城管局在过去一年辛勤耕耘的肯定,更是对其以科技赋能城市治理、推动基层管理现代化的高度认可。 2024年,广州市白云区环卫收费超4.52亿元,连续两年总量居广州市第一;治违总量连续三年全市第一;垃圾分类“云站桶”项目获评住房城乡建设部全国优秀案例;白云智慧城管系统更是在全国性评选中屡获殊荣。这一切成绩的背后,是白云区城管局如何将“智慧”与“绣花功夫”结合,探索出一条超大城市治理的新路径!本文将从实践、创新与反思三个维度,解码这一“白云样本”的深层逻辑。 【实践篇】科技赋能,绘就城市管理“一张图” 在超大城市治理中,信息不对称、资源分散、响应迟缓是常见难题。白云区城管局以科技为刃,依托“白云智慧城管”系统,构建起“一图统管”的数字底座。6万余个城市部件、1.9万余个城管物资被精准录入城市信息模型(CIM),从公厕到古树名木,从环卫车辆到燃气站点,城市管理的每一个“毛细血管”都被清晰勾勒。这一系统不仅是一张静态的地图,更是一个动态的“城市大脑”,通过视频监控、传感器等物联感知设备,实时呈现城市运行状态。 “以前,我们发现问题靠人工巡查,效率低、盲区多。现在,AI自动识别、系统自动派单,问题处理从‘等人报’变成了‘主动找’。”一位基层城管队员如是说。2024年,白云区通过“无人机+AI”低空巡检模式,治理违法建设超4800宗、面积近470万平方米,治违总量连续三年领跑广州。这背后,是数字技术从“辅助工具”向“核心驱动力”的转变,让城市管理从粗放走向精细。 与此同时,白云区在环卫收费、垃圾分类等领域同样交出亮眼答卷。全省首创的智慧环卫收费系统,让缴费总额翻倍至4.52亿元,连续两年全市第一;“云站桶”项目的全国优秀案例称号,则展现了垃圾分类从理念到落地的可复制性。这些成果不仅提升了城市颜值,更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智慧治理”的温度。 【创新篇】流程再造,重塑基层执法新逻辑 白云区城管局的成功,不止于技术的堆砌,更在于对治理逻辑的重塑。传统的城市管理,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基层执法队伍因职责不清、流程繁琐而饱受诟病。为此,白云区城管局以CIM为底座,利用AI算法和数据分析,将政府、企业、群众纳入问题处置的全链条,重构执法流程。 以违法建设治理为例,“一键巡检”模式的推行,让无人机与AI协同作战,发现违建线索后自动生成工单,派发至属地镇街,形成“发现—派单—处置—审核”的闭环。这一模式不仅提升了效率,还通过数据留痕杜绝了推诿扯皮。2024年11月,中科院院士童庆禧对白云智慧城管系统评价道:“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无人机材质级的多尺度小目标变化检测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既是对技术水平的认可,也是对流程创新的肯定。 在环卫管理中,白云区同样大胆革新。依托智慧环卫系统线上考勤,打破“人头费”“人工监管不到位”的痼疾;统一规范保洁合同文本,明确退出机制,让环卫服务从“糊涂账”变为“明白账”。燃气安全领域,通过地毯式摸查332万套出租屋,实现瓶装气用户半年一检,2022-2023年首次做到一氧化碳“零中毒”“零亡人”“零爆炸”。这些改革,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治理思维的跃升。 【反思篇】智慧治理的边界与未来 白云区城管局的实践无疑令人振奋,但智慧治理并非万能钥匙,其边界与挑战同样值得深思。首先,技术依赖的风险不容忽视。AI识别虽高效,但也可能因算法偏差遗漏问题;无人机巡检虽全面,但受天气、设备维护等因素制约。如何在技术与人工之间找到平衡,是白云模式进一步完善的课题。 其次,群众参与度仍是短板。尽管白云区尝试将多元主体纳入治理链条,但普通市民的主动参与仍显不足。智慧城管固然能“主动发现”问题,但城市治理的终极目标是提升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未来,如何通过数字化手段激发公众参与热情,让“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共建”,将是白云区城管局需要破解的难题。 最后,智慧治理的推广复制性值得探讨。白云区的成功离不开资金、技术与人才的支持,但在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这一模式是否可行?白云经验的核心在于“因地制宜”,而非“一刀切”的技术移植。或许,未来的城市治理需要在“标准化”与“个性化”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 【荣誉篇】多维肯定,彰显白云智慧 白云区城管局的努力,收获了来自全国的广泛认可。2024年,其智慧城管系统在第七届“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中摘得全国总决赛二等奖和5G+人工智能专题赛一等奖,成为年度“最有含金量”的荣誉。此外,还荣获2024智慧城市先锋榜优秀案例二等奖、数字中国城市人气方案等多个奖项。这些荣誉不仅是对技术创新的褒奖,更是对白云区城管局在作风转变、服务提升上的肯定。 【结语】从“强基础”到“树形象”的启示 白云区城管局的故事,是技术与治理深度融合的生动注脚。从“强基础”到“转作风”,再到“树形象”,其成功不仅体现在数据与奖项上,更体现在群众的口碑中。从暴力执法“零发生”到满意度持续提升,白云区的实践证明,智慧治理不仅是工具的升级,更是理念的重塑。 站在2025年的起点,回望白云区城管局的2024,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城市管理的一次飞跃,更是中国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一抹缩影。未来,随着技术的迭代与经验的积累,白云模式或许能为更多城市提供启迪,让“智慧”与“绣花功夫”在中华大地上绽放更多可能。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