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杰恩设计董事长、总设计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深圳市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建筑学硕士、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BA。姜峰先生作为创基金首任理事长、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副会长、中国建筑装饰协会设计分会会长、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协会建筑装饰分会副会长,多年来致力于推动设计行业的发展及设计公益事业。先后受聘于天津美院、四川美院、鲁迅美院、深圳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担任特聘教授或研究生导师。
作为中国第一家登陆A股市场的室内设计企业的掌舵人,能否分享一下J&A杰恩设计上市后有哪些变化以及您个人的感受是什么?与相对标准化和规模化的制造企业相比,长久以来,设计行业对于设计公司是否需要上市是存在广泛争论的,因为设计行业本身自带“非标准化”属性,算是“劳动密集型服务产业”,同时他们也担心过度的资本化将影响“设计作为物质与人之间美学界面”的原创性,成为范式化的产品,不知您对这种观点如何回应?
姜峰:就我个人而言,十分有幸作为时代的亲历者见证中国室内设计行业的蓬勃发展。1986年我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1990年本科毕业继续攻读研究生,之后便来到了深圳,如今已经从业近三十年时间,可以说完整见证了中国室内设计行业最为关键的发展阶段。
中国室内设计的发展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及90年代初期,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整个行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发展的状态是粗放式的,尽管有规模效应的拉动,但没有对室内设计行业带来根本性变化。
要知道我们所处的社会近些年来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甚至革命性的变化,但很显然,设计行业并不在谈论范围中。另外,由于室内设计行业在国内还属于从属性行业,严重依赖于房地产和相关上游企业,看天吃饭,完全没有展现出设计行业应有的价值,在我看来,这对整个行业来说是极不公平的。
室内设计行业,虽说发展三十多年,但人们对设计公司的认识普遍还停留在小众和作坊式的陈旧印象,深究原因,我认为主要在于其自身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和价值感还不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率先迈出了一步,成为中国首家A股上市的室内设计公司。
至于资本化是否会影响设计原创性的担忧,我并不认可这一观点。我认为创意本身是永远存在的,借助资本的力量反而可以更有效地让创意概念得以落地和实现,推动更多优秀的设计师探索实践有创意的想法,为客户创造更大价值,为社会发展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我们日常的设计工作主要由“创意”和“非创意”两部分组成,前期的概念设计方案属于“创意”环节,后期的深化工作无论从工作流程还是工作标准来说相对属于“非创意”环节,是需要区别对待的。现在,我们完全有能力与国际接轨,将“创意”工作完成得更为先锋和大胆,与此同时在“非创意”的部分我们也可以做得更加细致、规范、标准和高效。
在一次媒体采访中,您谈到了设计专业的边界问题,在您看来未来在中国不论是建筑设计、室内设计还是规划设计及景观设计等都将趋于一体化,各个专业的边界将被打破融合。作为协会的负责人以及设计高校特聘教授和导师,您如何看待未来中国设计师的职业发展前景以及中国设计教育机制改革的方向?
姜峰:要说起来,我们熟知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达•芬奇就是跨领域的代表人物,无论是产品设计、建筑设计,还是艺术绘画,他都有所建树,在各个领域中游走自如。随着近现代社会分工的细化,设计专业也对应分化出像建筑设计、工业设计这样的大类,其中建筑设计又划分为景观、室内、灯光等具体专业,当然,这一切都是基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发展需求。现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学科之间的间隙逐渐模糊,因为现实的情况是“狭隘的专业限制”将严重阻碍社会的发展,必须进行彻底的变革。
一座城市、一片区域、一栋建筑都应该被视作一个流畅的整体,对于设计师而言,专业可以有侧重,但一定是建立在对整体了解和把控的前提下。也正是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我们公司已经从最初的单项设计服务到现在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的全链条服务。
同样,正是基于共同的“语言”,我们能够与各大建筑院和甲方更好地配合,减少沟通环节的障碍。相反,如果我们只是专注于产业链条上的“一小段”,极有可能对建筑整体性把握不足,也会增加各个环节间的沟通成本。因此,我认为一体化设计将是未来设计行业的主流方向。
当然,从长远来看,除了大型的一体化设计公司外,我相信未来也会有越来越多小而精的设计公司,各自发挥自身的优势,为行业的发展提供多层助推。像我们生存的大自然一样,优秀的大而美以及小而精的设计企业彼此促进,共同发展,构建出更加和谐健康的设计行业生态系统。
回到设计教育的问题,相比较十几年前,现在中国的设计教育有了很大的改变,可以说一直都在进步。正如之前所说,因为设计一线的环境正在发生变化,因此年轻人也要及时接受广泛的教育,从而应对前端市场的需求变化。
我一直提倡从理念和系统层面去提升中国设计教育的整体水平,充分结合真实项目的操作实践,让在校生更加广泛、深入地参与到实习设计中,这样他们在毕业之后才会迅速融入,避免与真实市场脱节。
因为共同的理念和追求,2014年我和其他九位室内设计界的挚友创立了设计行业第一个私募公益基金——创基金。我们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希望能让社会各界更多了解设计行业,使设计行业不再封闭,同时我们积极资助设计教育,尽所能把多年来的经验、遗憾等等向年轻的设计师分享。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社会层面能够了解中国设计教育的发展方向,同时认识到中国的设计群体不断在为社会和行业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是当时创立创基金时的愿景之一。我们真诚地希望年轻人从我们这里得到些启发,在我们的资助下发展得更好并超越我们,这也算是我们老一代设计师对行业能做的一点贡献。
我们知道您曾经与意大利家具品牌Turri合作了具有东方意境的家具产品并亮相米兰展,真正实现了从“意大利设计・中国制造”到“中国设计・意大利制造”的转变。您能否结合与Turri合作的经历,从您的实践角度谈谈对于中国目前整体家具行业发展的理解,优势与不足分别在哪?
姜峰:其实跟家具品牌合作的契机挺偶然的,2016年的时候,创基金在米兰家具展期间策划落地了一个场外展,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我当时展示了一款名为“素月”的梳妆台,引起了国外媒体的广泛关注。
Turri的第四代传承人在看过这款作品后也被打动了,或许是他在这件作品中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意大利工艺和审美完美结合的巨大潜力。之后,他连续三年邀请我为该品牌设计家具,并获得了市场一致的认可和好评。我想这一持续性的国际合作恰恰证明了中国设计力量正在崛起,并不断融入国际高端设计舞台。
当然,国内也有一些家具品牌邀请我帮他们设计产品,也都获得了不错的评价和认可。通过这几年对国内外家具品牌跨界合作的比较,我觉得中国的家具设计产业跟室内设计一样,都处在极速发展的阶段,可以想象通过三四十年的发展就满足中国十几亿人口的大市场需求是多么令人惊叹的成就。但与意大利家具近百年的设计史相比,我们的时间还是太短,因此在教育理念、方法、设计师的思维、供应链等各方面都需要进步,需要我们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地积累和沉淀。
我始终觉得一个好的制造工业体系有利于设计更好地实现,尽管这也是我们与意大利家具产业间的差距,但我们应该注意到我们行业里的科技发展、审美水平以及接受高端家具的能力在不断提升。从现在开始,一方面我们需要倡导行业尊重知识产权,这是国际规则和国际秩序,如果我们要在国际上树立中国品牌形象就必需遵守;另一方面,我们要不断地融入到国际化审美的体系中。我想这也是未来中国设计发展的方向,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设计师和家具厂商共同努力,产品设计、制造、销售都与国际接轨,既服务中国国内市场,也服务全球市场。
从媒体的角度观察,目前中国设计行业内的展会经济可谓“蓬勃发展”,与设计相关的各种展会让人目不暇接,当然质量也是良莠不齐。我们注意到,近几年来您与深圳时尚家居设计周有着深入的合作,能否分享一下背后的原因?您觉得一个优秀的设计展会应该具有哪些特质?本次与旨在链接全球家居与中国设计的战略平台——设计万象合作,您怎样看待全球家居设计与中国资源的融合合作?
姜峰: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我认为展览的功能不仅是展示实物,更是理念和思想的展示。一个好的展览必须是前沿的、先锋的,它既能为观众带来思考与启迪,也能为社会和行业带来真实价值。的确,正如你所说,国内的设计类展览从数量上是挺多的,但确实良莠不齐。去年,我受邀与深圳时尚家居设计周合作担纲1号馆的策展人,主办方希望我从设计师的角度出发,通过一条轴线把与家有关的设计、家具、材料串联起来,“未来家年华”主题展览由此诞生。当时的策展初衷是希望借此机会打破传统建材展的限制,将材料与设计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综合性的展示平台,融入前瞻性的设计理念,深入联通设计产业链的上下游。
深圳乃至整个华南地区最大的优势在于拥有庞大的家居产业供应链系统,放眼全球,也都是值得称赞的社会资源。因此,如何把设计和供应链进行有效联结,让好的创意通过好的供应链得以实施,为企业创造价值,为社会带来进步,便是我策划展览的期望和目标。
中国拥有庞大的消费市场潜力,全球国家都希望与中国市场建立关系,因此我觉得十分有必要利用类似“设计万象”这样优秀的展会平台,向国际知名的好企业和平台学习,达到百花齐放的繁荣状态,这样既对我们整个产业链有利,也为行业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其实,在这方面我们有必要向工业设计的同行学习,除了为甲方提供图纸外,设计师还需要综合考虑如何用最合理的价格、最恰当的材料实现设计,从而发挥设计对社会发展最有价值和意义的促进作用。我衷心希望我们的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行业的从业者能够通过国内外优质的展会平台把思路打开,用广阔的创作理念去实现设计人应有的价值。
今年domus迎来了继安藤忠雄之后新任轮值主编,法国设计师让•努维尔。在他的新一期的主编宣言中强调对于设计师而言“敢于说NO的性格才有机会创造价值”,不知您是否认同这一观点,为什么?
姜峰: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我的理解是,不一味简单遵从、仅仅满足业主的需求,而是以专业的态度和方式,与业主并肩作战。我们公司早在多年前就提出了“用专业帮业主实现价值”的理念,其目标是在实现业主价值的同时来实现设计师自己的价值,而非简单的“用业主的钱去实现自己的价值”。设计是一项充满挑战的职业,设计师更是能把艺术、商业、技术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性人才。
无论是什么类型的项目,我都认为用我们的专业去帮业主实现价值是第一位的。艺术家可以从自我出发,不管你喜欢与否都会创作自己坚持的作品;但设计师则需要把业主价值和社会价值最大程度的结合作为工作目标。一方面,我们需要帮助业主从未来的消费趋势、商业价值实现去做设计规划,另一方面,也需要在作品中融入我们对于商业的理解以及顾客对美的追求。作为一个普通的设计师,我觉得需要把业主的诉求和对社会发展有利的要求,以及设计师自身对美的理解相结合,这既是设计师解决问题应有的方式,也是我们不断提升自己的目标所在。
最后,您能否分享一下您个人的设计价值观,您觉得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标准来衡量设计的价值高低?
姜峰:这个问题其实也是行业内争论多年的问题。在此,我可以分享一下我个人的一些理解和思考。在我看来,一个好的设计应该分为三个层次:其一,必须是好用、好看的,其设计应该做到功能合理、造型美观,符合大众审美和生活场景,让使用者与空间建立联系;其二,优秀的设计应该创造价值。
尽管设计的定义是为了解决问题,但我觉得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应该创造出价值,为用户、投资方和业主带来商业的回报。比如我们公司擅长的商业设计,很多业主找我们不仅仅因为设计漂亮、好用,也是因为我们的设计能够让他们获得更多的资金回报,让他们获得物业的增值,我想这也算是我们的设计为业主产生的价值所在;最后,也是最深远的一层,好的设计必须是有利于环境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据联合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及我国倡导的绿色低碳建筑发展规划,设计应该在改善人居自然环境方面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这也是设计对生活环境产生的价值,也是我们设计师所追求的更高目标。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