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尾声将近,地产实质性利好不断,信贷融资、债权融资、股权融资“三支箭”先后落地,优质房企纷纷获得巨额授信额度,据披露,自23日以来,已有约15家银行为超过30家房企提供金融支持,授信总额超过2.715万亿元,上市房企直线获得资金的渠道也大为拓宽,行业信心大为提振!

政策将止住房企大面积爆雷流血的风险,尤其是对于陷入危机的诸多民营房企而言,可谓是等来了救命稻草。可以说,大家翘首以盼的房地产行业的底部已经到来。

融资巨型利好,尽管核心目的在于保交楼,并修复市场信心,但显然也会提升企业的资金实力。在确保企业资金回归安全的前提下,手有余钱了,房企也会更敢拿地了。尤其是近几年以国央企身影为主的土地市场,资金稳健的民企也将获得重新入场的机会。

那何时才是拿地的良机?明源君认为,当下,房企拿地抄底正当时!原因何在?以下我们从几个方面来细说:

预计明年6月地产将迎来回暖

三支穿云箭带来的融资放松,只是解决房企融资端的问题,解决不了销售端的问题,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问题,根本上还是要靠销售回款,这又取决于地产销售到底何时回暖。戳这里去化沙盘,保障去化目标达成

综合房企共识、宏观经济、政策走向和行业周期,我们预估,2023年6月地产将迎来回暖。我们知道,2022年的土地市场已经总体下降到冰点,此时拿地,6-9个月后开盘,恰能赶上销售复苏!

明源地产研究院在今年底走访了十余家标杆房企,并开展了一轮房企CFO问卷调研,数据显示,对于销售回暖时点,38%的企业预计在2023年6月前后,20.7%的房企预计在2023年9月前后,总体预判谨慎乐观。


结合宏观经济走势,当前国内经济下行得很厉害,但根据高盛《2023年中国宏观展望》报告预测,中国全年GDP增速将从2022年的3.0%加速至2023年的4.5%,上半年弱而下半年强,并且预计2023年失业率将下降,劳动收入改善,消费者信心有所恢复,到2023年下半年,家庭消费增长可能会强劲反弹,这对于购房端无疑都是极大利好。

当然,高盛的预测也是基于宏观政策的导向出发,11月10日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讨论疫情局势时明确指出,重点不是“计算政治成本”,而是更多强调优化新冠控制措施以减少对经济的负面影响;11月11日公布的“20条措施”也明确强调缩短隔离时间、简化入境国际旅行程序等等。高盛认为,这是退出三年新冠病毒动态清零政策的强烈信号,而且很可能在明年“两会”之后不久开始执行。

进一步从地产政策走向来看,从2021年四季度开始一直到现在,政策都在往利好地产的方向发展,无论从中央到地方,政策都在逐步放宽。2022年末利好政策更是密集发布,压箱底的政策工具都已经祭出,第三支箭中的恢复涉房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及配套融资,更是时隔12年后的再次重启。

一系列动作,彰显房地产行业触底的时刻终于到来。当然,触底之后的市场反弹、回暖还需要一定时间。

此外,中国房地产市场向来是呈现周期规律的,从70个大中城市新房价格指数环比走势来看,2011年以来,房地产市场从紧缩、萧条再到复苏、扩张,历经了数个“春-夏-秋-冬”的周期轮动。

2015-2018年中经历一轮“扩张期”、至2018年8月到达一个次高点之后,开始步入“紧缩期”。2020年初的新冠疫情冲击之下,逐步进入“萧条期”,2021年下半年以来更是迅速步入凛冬,冷到不能再冷。

不难看到,这一轮地产寒冬已经持续了数年之久,结合房地产市场轮动周期规律,以及上述的多维因素,可以预判,寒冬即将过去,春天即将到来!

70大中城市新建商品房价格指数环比

地价房价差拉大,地产毛利空间拓宽

我们知道,地价和房价之间的差距,大体上决定了一个地产项目的毛利空间,因为建筑成本每家房企都差别不大,顶多单方成本差个几百块钱,数量级很小,但在不同城市、不同区域的拿地成本差异却很大。

我们统计了4个一线城市、4个典型二线城市近五年来的地价房价差,可以明显看到,这个缺口总体都在拉大,那就意味着地产毛利空间有所拓宽。同时,还可以看到,一线城市比二线城市地价房价的差值要更大,比如上海,2021年成交土地楼面均价比商品房销售均价低2万多块/㎡,而杭州这个差额只有1万多。

当然,当年的房价是全市商品房售价的平均值,但当年的地价跟该城市出让的地块所处地段有关,所以会有一定的误差,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各城市总体趋势的判断。

典型城市房价地价走势

从这组数据不难看到,房企现在拿地比几年前拿地的毛利空间已经大了不少,而结合明年6月份地产销售将回暖的判断,当下土地市场冷的时候拿地,待6-9个月后开盘,恰逢市场复苏回暖,项目利润空间将更大!此时不拿地,更待何时?

尤其是一线城市,房价地价差更大,而一旦市场回暖,一线城市也一定是率先回暖的那一波。这也就难怪为什么诸多有实力的房企争相在一线城市拿地,比如中海2022半年度一线城市新增货值占比达 47.4%,再比如,招商蛇口2022年在上海这个城市火力全开,2022年1-10月在上海,招商蛇口新增土储357亿元,位居第一,比第二名的华发高出了105亿元!

结构化审视去化速度,踩准周期、精准补货

判断一个城市的拿地时机,还要看这个城市的库存去化情况。

存销比,即一个城市的商品房库存面积与商品房销售面积的比值,反映了某个时点该城市的库存面积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去化完毕,能够很好地体现一地楼市的去化速度。而把存销比数据拉长周期来审视,还能明显反映出市场的冷热变化。

以北京市为例,2015年至今,北京商品房存销比经历了三个明显的阶段:

2015至2016年930,楼市火热、房价开启新一轮上涨,金融环境十分宽松,商品房存销比仅为1年左右,市场库存面积只需要1年左右即可全部去化掉,楼市去化很快;

2016年930调控开始后,购房需求被明显抑制,但基于对北京楼市的长期看好,开发商的投资力度并不低,故存销比快速走高,去化周期变长,2020年3月叠加新冠疫情冲击,存销比到达峰值7.4年;

此后,受供需两端的减弱,存销比稳定在3年上下,仍处于历史中高位值。但2022年中开始,存销比有下行趋势,到2022年10月,存销比下降到2.3年。此阶段存销比仍然不低的核心原因是销售低迷,因为开发商投资意愿也低,新开工量并不高。


北京商品房存销比走势

一旦2023年6月地产销售开始回暖,去化将明显加快,在供货未明显提速时,存销比一定会下行。如果房企现在这个时点低价拿地,2023年6月后刚好可以开盘销售,将率先把握销售机遇。并且2022年房企普遍拿地低迷,2023年的市场供货也将明显减少,销售竞争也小。

一般而言,“投资回暖”一般会滞后于“销售回暖”,去化快了,库存往下走了,投资才会显著回暖。到2023年6月前后,一旦大家都看到销售有所回暖了,又会掀起拿地热潮,到时不仅容易高价拿地,出货时也容易形成“供应踩踏”。

所以,房企一来要精准判断行业形势,二来要密切跟进城市的库存去化走势,踩准拿地周期,才更有可能在竞争中胜出。

而放眼全国,也要结构化看待各城市的去化速度,从中判断机会。数据显示,10月份上海、杭州、济南、合肥的商品住宅去化周期不足10个月,西安、深圳、长沙也只有15个月左右,所以,虽然目前全国整体销售形势不佳,但仍不乏一些城市有补仓机会。


重点30城2022年10月商品住宅去化周期

当然,房企拿地补货,还需要基于每个城市的特点,基于对各城市库存结构的分析,进行“差异化精准补货”。比如济南的刚需型产品去化慢,但改善型产品需求仍然很旺盛,那么房企就要基于这类需求,并根据自身的产品策略,去拿合适的地块。

拿地仍需理性,做好现金流压测仍是前提

说了这么多,还是要泼一盆冷水,尽管如今是拿地好时机,但还是要稳健投资、理性拿地。以前疯狂抢高价地,经过这一轮“暴打”后,土储多,成了累赘,如今房企普遍认为未来土储够2年开发就够了。

我们对房企货值保障倍数做了统计,截至2022年上半年,各梯队房企土地货值倍数均值达11.5年,而前4年的均值只有3.5年,这与行业销售低迷直接相关。

此外值得强调的是,企业做好现金流压力测试,仍是重中之重。一旦回暖周期比预期更长,企业要确保自身现金流可承受。尤其是资金困难的房企优先保安全,拿地在其次。戳这里,管好利润现金流

一般而言,房企要时刻保持“现金占总资产比大于等于15%”,且“可动用现金占总资产比大于等于5%”才算安全,账面现金只是一个数字,可动用现金才是关键,如果一家企业可动用现金很少,是极其危险的。经营上做到“以收定支”、“以收定投”,比如购买土地总支出,不得超过年度经营现金回流的55%,工程款支出,不得超过年度经营现金回流的20%。

如今,房企对于现金流管控的重视度空前。比如碧桂园,强调做好中短期现金流管理,滚动每周资金计划专项工作,“项目-区域-集团”三级管理现金铺排,滚动未来12个月的现金流计划,结合销售波动、直接融资渠道是否畅通、债务到期安排、现金等因素,形成“闭环管理”。据年报披露,2022年上半年碧桂园经营性现金流达52.5亿元,保持正向。

同时强调“开源节流”,除了加快销售回款效率,还强调合作方风险隔离,截至2022上半年碧桂园已启动与39家合作方的项目分家,以提高双方项目层面资金使用效率。

节流方面,一是严格进行复工铺排、以销定产,针对慢流速项目,主动控“无效产值”,从源头降低未来的支付压力,二是盘活沉淀资金、灵活安排支出,项目主动通过监控账户进行出款,减少对集团资金下拨的依赖,三是根据项目产出进行匹配,减少尾盘项目费用支出,额度重点分配常规在建在售项目。

事实上,如今已经有不少房企在抄底拿地,2022年半年报业绩展示中,中海就明确指出,在土地市场成交大幅萎缩的情况下维持投资强度。根据中指院数据,2022年1-11月华润、中海权益拿地金额分别高达819亿和751亿,单单11月,中海权益拿地金额就超过60亿,滨江也超过42亿!

从2022年第四轮集中供地情况来看,热点城市已经开始反弹。11月29日京杭两地同时完成第四轮集中供地,多宗地块成为企业争抢的香饽饽,北京本轮土拍创下了2021年集中供地以来7批次溢价率新高,达10.02%,杭州本轮土拍平均溢价率8.4%,相较二、三轮明显提升。

或许,会有越来越多的稳健房企都将加速储量过冬,静候下一个春天的到来。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