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家完成境内外债务重组所有流程的大型房企。
融创中国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融创”,01918.HK)化债再传好消息。
11月20日,融创发布公告,宣布境外债务重组各项条件已获满足,今日起正式生效。根据公告内容,此次融创境外债重组规模约百亿美元,这些现有债务将根据债权人选择,置换为6笔新上市的美元票据、强制可转换债券、可转换债券,及融创服务股权,分别对价57亿美元、27.5亿美元、10亿美元、7.75亿美元,完成化债。
从2022年起,房地产行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境外债违约的房企超过40家,但其中,融创是第一家完成境内外债务重组所有流程的大型房企。
今年3月的债务重组说明会上,融创董事会主席孙宏斌曾说,重组要快,这是公司恢复的基础;另一个是方案要系统、周全,能支持公司真正恢复过来、走出困境,只有走出来,债务重组才有意义、才能保护所有债权人最终利益。
从最终结果来看,融创这次债务重组可谓达到了上述要求。
融创方面表示,融创境外债规模较大,化债复杂,但整个重组流程仅用了18个月;同时,团队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具有诚意的方案,实现境外公开债务45%的降债比例,且争取到债权人满意,不但没和企业保持博弈对立关系,还保有足够理解,对债务重组方案给出99.75%的同意票,创下行业最高纪录;此外,债权人还明确希望保证孙宏斌控制权,希望由他带领公司度过困难。
伴随境内外公开市场债务全部重组完成,融创整体化解约900亿元债务风险,经营基本面也将迎来全面好转。融创方面表示,此次化债成功也将对公司后续保交付工作起到保障作用,为经营恢复创造了更好条件。
化债标杆
“融创的债务重组方案很创新、务实,充分考虑到当下行业波动变化,既有效保障公司可持续经营,成功降债45亿美元,极大增厚企业净资产,同时也充分尊重债权人的诉求。融创此举为行业化债也树立了标杆。”据一位债券分析师表示。
这种标杆作用首先就表现在,融创虽然不是业内最早出险的房企,但其一直通过持续努力自救,化债流程始终保持公开透明。
例如,2022年12月,融创推出境外债务重组框架,公布债转股和发新票重组方向;随后2023年3月,融创即公布重组方案,并获得持仓超30%的债权人小组同意;同月底,融创特别召开了境外债务重组说明会,孙宏斌、汪孟德等公司高层讲述重组方案亮点、经营恢复计划并呼吁债权人支持;今年5月,融创债券金额超过87%的债权人签署重组支持协议;6月,融创进行股东大会审议重组方案并获得绝大多数股东同意;今年10月,香港法庭顺利裁定通过了融创的重组方案。
在这一过程中,融创也按规定及时进行20多项有关公告披露,让投资者了解公司化债进度。
此外,融创充分尊重债权人诉求。据融创方面表示,公司债权人结构复杂,2019个主体涵盖了长线基金、对冲基金、商业银行、以及个人投资者。因此,公司在制定方案是,尽力做到最大程度的公平,对所有债权人都一视同仁,并考虑了不同债权人的诉求,提供了留债展期、可转债、强制可转债、融创服务换股等多种灵活选择。
在化债过程中,大股东孙宏斌也体现出了企业家精神,比如拿出自有资金4.5亿美元(上市以来个人全部分红)无息贷给公司,支持公司度过最困难时候;在这次债务重组中,孙宏斌也以与其他债权人相同的条件,带头将借款转为强制可转债,真正做到与债权人同舟共济。
一名基金管理人直言:“比方案更打动我的是,老孙及管理团队一直以来积极主动推进的态度。”
力保交付 刺激销售
在债务成功“减负”后,融创接下来也可以甩开包袱轻装上阵,更好聚焦保交付和恢复正常经营。
当前,对房地产而言,“保交付”仍然是各地以及房企经营的第一要务。融创也一直响应政策号召,全力以赴投入到“保交付”之中。
融创方面表示,在这一过程中也得到了政府、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第一批次及第二批次保交楼纾困基金落地约190亿元,这也成为顺利复工复产、稳定交付的重要基础。
据融创方面透露,公司去年完成超18万户住宅交付,今年前10月又再度交付20.5万户,积极兑现保交付的企业主体责任,在全行业的交付排行中名列前茅,同时保交付中依然坚持住品质底线,包括福建福州府、南京玄武映、西安融创珺庭府、重庆融创0238等,都成为市场上的交付标杆。
今年,融创还将完成30万套交付任务。
在业内不少人士看来,此次融创境外债的重组成功,也将有力保障“保交付”这一核心经营任务。让融创可以更好的将有限的现金资源,投入到保交付工作。
化债对于融创的助力是显而易见的,不过,要想真正走出困境,恢复正常经营,融创还需尽力刺激销售端。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截至10月底,融创累计实现合同销售金额约757.8亿元,同比减少50.49%。不过有知情人士称,融创明年的销售预计会好转,因为上海董家渡、黄埔亚龙两个新项目即将入市,北京融创壹号院、上海未来金融城还有加推,单这几个项目未售货值就有1500亿元左右,这将进一步支持融创经营的持续恢复。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