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保交楼的难度一直被低估。刚开始时以为只要严格资金监管就可以实现保交楼,到后来才发现预售资金造就抽空了。7月份传出3000亿“纾困基金”的消息,传闻12家房企试点,被吃瓜群众吐槽“还不够塞牙缝”。 8 月 19 日,多部门出台措施,完善政策工具箱,通过政策性银行专项借款方式支持“已售、逾期、难交付住宅项目”建设交付。
     政策性银行出手,资金有了保障,但保交楼的任务依然艰巨。举个例子大家就知道了:
     某个“已售、逾期、难交付的住宅项目”,总货值60亿元,已经销售30亿元,这30亿早已用于土地和前期工程费用等支出完毕。虽然整个项目只需要再投入10亿元即可完成交付,正常情况下未售的30亿货值,通过持续预售,实现交楼是没有问题的,但房企爆雷了,资金链断裂,项目因为停工,销售也中断,项目的现金流也枯竭了,成为了烂尾项目(“已售、逾期、难交付住宅项目”)。
     表面上看,项目还有未售货值30亿元,工程建设只需要再投10亿元,项目完工后还可以收回20亿元,只要项目注入流动性,应该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但问题的难点在于,项目背后还牵涉一系列债务,简化起见,我们归纳为两笔债务,一笔是欠银行10亿元“开发贷”,这是以在建工程为抵押的,另一笔是欠施工总包的工程款10亿元,虽然该笔无息负债没有正规的抵押,但工地在总包手里,不结清前面的工程欠款,总包就不复工。
      所以,无论是“纾困基金”也好,政策性银行专项借款也好,要注入到项目进行纾困的前提就是新老划断,需要和银行及总包达成协议,旧的债务先搁置,新基金的10亿元打进项目,专款专用保交楼。工程完工后,重启销售也没问题了,收回的资金优先归还“纾困基金”的10亿元,后面收回的20亿元再归还之前总包和银行的欠款。如果总包和银行相信后续的销售能归还前期欠款,这个协议是相对容易达成的;如果总包和银行发现,未售货值收回的钱在归还“纾困基金”后所剩无几,无法保障他们的利益,这个协议就很难达成了。
      政治局会议要求压实地方政府保交楼的主体责任,地方政府也有小九九。比如某爆雷房企在某市有八个“已售、逾期、难交付住宅项目”,这里面有4个项目是可以实现资金平衡甚至还有盈余的,另外4个项目根本就是资不抵债的项目。“纾困基金”可能会挑肥拣瘦,先做好项目,而且在退出时,可能倾向打折销售,快速收回资金,而项目一旦打折销售,其他债权人的利益又得不到保障了。一旦好项目通过打折销售收回资金完成保交楼,差项目就彻底无望了。地方政府不愿看到这一局面,他们希望肥瘦搭配,用“好项目”的盈余弥补“差项目”的亏欠,而一旦牵涉八个项目统筹,这需要专业机构来操盘,政府部门缺乏专业管理人手。最大的困难是,八个项目统筹后,依然存在资金净缺口,这部分损失由谁来买单?
      另一个难度是“市场化原则”,8月19日多部门出台措施时依然强调“坚持法治化、市场化原则”,所谓市场化,无非就是市场主体你情我愿达成协议,但是目前的房地产市场,市场化原则已经破碎、市场机制失效的情况下,坚持“市场化”必然导致烂尾楼久拖不决。
      “保交楼”工作推进大半年了,进展不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困难估计不足,到目前为止,对困难的估计依然不足。只有充分认识到困难,才可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乐观的看,“保交楼”工作已经到了政治局会议层面,政策性银行这一工具箱已经打开,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拆弹任务完成,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走弯路的长短问题。

点赞(3)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